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解读

毕节农村产业革命形成“六联六带”利益联结模式

发布时间:   字体:      点击量: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为加快发展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牧草等替代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毕节市出台《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方案》,形成以“六联六带”为重点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联结资产资金,带动贫困户分红获利

毕节市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由政府引导扶持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生产,通过基层组织引领建立基地,贫困户以资金(土地流转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特惠贷资金等)、土地等作为资本入股企业,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相关种植协议,由公司统一购置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建立基地,统一规范管理;项目建设管理期,公司将栽培管理至收获阶段以短养长产业的经营种植权交给贫困户负责,农产品由公司协助(或统一收购)组织农民对外销售,销售利润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通过大力培育股份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获得分红等财产性收入,以及销售利润的二次分红。百里杜鹃管理区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茶产业,由百里杜鹃红杜鹃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统一出资规划建设,村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劳务公司,统一组织建设和劳务派遣。建设期间,贫困户以土地、劳务、“特惠贷”入股,为解决以短养长问题,由公司采购大豆,合作社组织贫苦户在茶行间套种,大豆收获后公司按照保底价3元/斤统一回收,项目共带动3649户农户(贫困户923户)增收。茶叶投产前,合作社、贫困户享受土地入股户均分工1885元(每亩按370元固定分红)、劳务入股户均分红3840元、特惠贷入股户均分红3500元(按入股资金10%固定分红)、大豆户均增收10425元;茶叶投产后,公司将茶园返还贫困户进行管理,并按市场价保底回收茶青,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2500元以上。截止目前,贫困户利用承包地、荒山荒地入股公司发展茶叶产业2.5万亩,共带动5.6万人次参与务工,其中贫困户1.85万人次。

联结“村社合一”,带动贫困户合作经营

毕节市积极引导支持“村社合一”发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通过村支部组织种养大户、贫困户建立合作社,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落实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签订股东协议和分红协议,由专业合作社种植管理。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收益+分红资金+务工补助等多份收入,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毕节市各县(区)还积极开展“塘约道路”试点建设,组建“村社一体”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建立“塘约经验”试点示范村350个,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1585个,参与贫困群众7.6万人。金沙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利益联结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村社一体”合作社建设,西洛街道结合实际将农户承包地等可经营性资源确权量化到人,引导入股到“村社合一”合作社,实现资源统一规划、产业统一发展、产品统一销售、改革红利统一分享,11个社区办理了“村社合一”合作社营业执照,经营3280亩茶叶、2500亩辣椒、1500亩荷花、1个年出产生猪6000头的养殖场,提高了抱团发展能力,探索土地入股基本金、劳务挣薪金、利润分红、“特惠贷”入股分红、反包倒租等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联结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搭船发展

毕节市加快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注重产业项目和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深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区域结构,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成立平台公司,发挥政府国有公司主导作用,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利用经济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脱贫攻坚的资金和技术瓶颈,让贫困户分享技术、市场等的溢出效益。如毕节市积极组建县、乡级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创新发展“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农户”“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截至3月底全市组建县级国有农投公司44个、乡级102个,共整合资金51.94亿元,带动农户115.27万人,其中贫困户36.55万人。金沙县岩孔街道箐河社区采用“国有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借助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香葱种植4000亩,将基础设施和生产周转资金全部量化为社区集体和国有公司股份,按纯收入的10%分红,吸纳贫困户用土地和劳动务工入股,分红收入不低于土地流转和劳务工资,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种植香葱,公司按鲜香葱2.4元/公斤保底价随行就市收购,每亩每年产值2万元以上,贫困户纯收入8000元以上,年均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

联结就业务工,带动贫困户打工收入

毕节市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经营主体返聘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到基地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劳动务工,促进贫困户变为农业产业工人,获得长期性工资收入。获得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的经营主体,必须优先招收贫困户劳动务工。经营主体所在村建立的种养殖基地,必须优先聘用当地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农户。如赫章县引进贵州赫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政府+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投资发展7000万羽生产加工一条龙肉鸡养殖体系,项目总投资25.46亿元,建设种鸡场10个,饲养存栏量90万套,建设孵化场1个,建设肉鸡饲养场50个,分别配套建设饲料厂、屠宰加工厂、熟食品加工厂、羽毛蛋白粉厂、生物有机肥厂各一个,项目建成可直接解决45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70%以上。

联结技术服务,带动贫困户科学种养

毕节市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参股、技术转让和技术创业等方式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和经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园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乡镇、村社结合实际对零星分布、不便规模耕种的土地进行结构调整,引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放替代种植作物种子苗,加强技术指导,由群众自主种植管理,政府和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按市场价(或保底价)统一收购,使贫困户在统一技术标准生产中获利。如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双山镇双小坝社区花椒基地将种植花椒的土地纳入营造林项目,五年内兑现1200元/亩的补助,贵州本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种植花椒前两年所需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并收购鲜花椒,按照市场价销售后2元/斤支付贫困户,1元/斤作为公司销售成本,剩余资金按照合作社5%、贫困户48%、公司47%的比例再次分配、同时公司按照100元/亩给贫困户支付劳务、管理费。如黔西县雨朵镇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申请产业扶贫资金,群众购买鸡苗交由企业代养,企业负责技术、饲料、管理、销售,合作社负责协调服务,去除成本,按群众70%、企业20%、合作社10%的比例进行分红,让贫困户规避了技术风险。

联结市场营销,带动贫困户走向市场

毕节市注重拉近贫困户与市场的距离,把贫困户引向市场,把市场导向农村。引导扶持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包销产品,创新“互联网+电商”等模式,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实现“订单下乡,产品进城”,帮助贫困户就地生产创业,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政府通过与省内外大中城市洽谈招商销售,借助对口帮扶城市以及定点帮扶的平台,与农产品需求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商场、企业、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签订订单合同,在贫困户中开展农产品订单种植工作,有保障地助推贫困户增收。如纳雍县围绕“产得出、销得去、卖得好”的目标,充分把握市场营销关键一环, 订单合作、批量销售,与粤望集团、纳雍县教育投资公司达成长期合作购销意向,价格控制在市场波动范围,不低于全市均价。依托农村电商拓宽销售平台,建立12个农村阿里巴巴直销网点,搭上农超对接、“纳货出山”直通车。通过更好联结市场,让贫困户拿到离市场和消费最近的钱,获得更大利益。(贵州省委政研室)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