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的“春耕”不一样
省委、省政府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一发布,贵州省农委迅速组织骨干力量,下到生产一线,担当“政策解读员”“一线施工员”“贴心服务员”“严苛监督员”——
今年,我们的“春耕”不一样
我们的“春耕”不一样,我们要把“春风”送到乡下,把幸福和美好带到万户千家。
——题记
这段时间,最红的歌是《我们不一样》,大家最爱说的话是“我们不一样”。
这句话,到了贵州省农委,就变成了“今年,我们的‘春耕’不一样!”
的确不一样——
2月23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布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从2月24日至6月30日,打赢“四场硬仗”,以确保实现连战连胜。
行动令提出,要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要完成玉米调减500万亩,蔬菜种植1400万亩(次),投产茶园560万亩,食用菌种植12万亩(亿棒),中药材种植345万亩,生态家禽出栏8000万羽、禽蛋7.5万吨;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覆盖。
时间紧、任务急,为打赢这场硬仗,贵州省农委专门制定了《2018年贵州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工作方案》。
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春耕”,在贵州农村开启——
在村寨院落,在田间地头,省农委的“春风行动”分队既是“政策解读员”,又是“一线施工员”;既是“贴心服务员”,也是“严苛监督员”……
跟着我,看看这个“春耕”特别在哪里。
● 知行合一 政策解读要快
按照“春风行动”要求,做到知行合一,来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
层层传导。全省农业系统迅速行动,将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政策,从省传导到市、县、乡,传导到村到户到人,将相关政策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农民,使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人心,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主动推动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层层分解。以“产业规划和项目到村到户到人、春耕物资备足备齐到村到户到人、利益联结机制到村到户到人、产销衔接机制到村到户到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到村到户到人”的“五个到”为重要抓手,省农委制定产业规划和方案,将“春风行动”的工作部署进行层层分解。
层层解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走上讲堂,下到基层,为脱贫攻坚的“春风行动”做足准备——
2017年12月底,省农委主任袁家榆在全省“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细致介绍产业扶贫政策,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为导向,提出对策建议。
2018年2月27日,全省“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省农委副主任杨兴友,详细分析讲解了农村“三变”改革。
而在基层一线,更多“农人”面对面向农民解读政策,手把手教农民种养技术,化“春风”为产业脱贫的坚定信心。
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里,坐满了听课的村民。
3月的主讲师是来自金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永贵。他前前后后讲了近20场,既为大家讲解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惠农政策,又现场指导种养技术。
在张永贵看来,讲习所正是帮助村民转变思想的“诀窍”。
● 调减玉米 替代产品要准
玉米调减500万亩是硬任务,如何帮农民选、教农民种、助农民卖,是一份要推敲再推敲,思考再思考的工作。
汇集众智,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确定:15度以下耕地,可以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不仅要减下来,更需要找准替代产业。
要改种,就要种具有贵州特色、市场欢迎、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才能保证农民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茶叶,是退种玉米后可以探索发展的路子之一。
“贵州是中国唯一全境高原可以出产优质绿茶的省份!”省农委副主任胡继成介绍,贵州茶产业正从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转向绿色、丰富、高端发展模式。
湄潭兰馨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绿色防控、订单回购和发展精品茶庄园”的“五步联结法”,在确保农户增收的前提下,开发茶园综合功能,探索出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新路。
每年,茶园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茶叶及茶旅综合销售收入近1500万元,总计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农民实现亩均增收1300元。
选准替代产业,还要有明确的规划。
我省明确,用3年的时间,逐步实现旱地全部改种高效经济作物。
按规划,今年调减玉米种植的重点区域,聚焦在高速铁路、公路、旅游公路沿线,景区、城镇周围,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早期“以短养长”的退耕还林地。
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省农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发展战略,以村为基本单元,选准替代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每个县要明确1~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要有1个特色种类,每个村要有1个优势品种。
● 技术服务 到村到户要实
3月19日,省委组织部牵头,会同省农委、省扶贫办等部门,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抽调熟悉农业生产管理、产业化经营的业务骨干,组建全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
8个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采取“送经验、送办法、送技术”等方式,对除贵阳市、贵安新区以外的8个市(州),指导编制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划方案,帮助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三变”改革,协助市县两级市场主体开拓市场,统筹整合好技术服务力量等。
每月,工作组要到辖区贫困县产业部门和贫困乡镇开展现场指导。
一大批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努力为农民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每天都要看看农民养牛的情况,经常走着走着就热了。”凤冈县花坪镇科技副镇长田兵刚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全镇养殖肉牛的163家贫困户。
花坪镇东山村众心能繁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都爱说:“有事直接找田镇,准行!”
如今,该合作社社员已有337户,肉牛存栏量3000多头,卖出1300多头,产值达1300万元。
像田兵这样的一线技术“服务员”,在贵州农村还有很多。
为充实基层农技服务力量,解决玉米减调后,农民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省农委可谓“武装到牙齿”——
今年,继续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同步小康驻村”“五千行动”等扶贫帮扶活动,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安排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
各级农业部门要选派科技副职429名、科技特派员1221名和农业辅导员7364名到基层,确保每个极贫乡镇有1名科技副职、有1支农技推广队伍,每个深度贫困村有1名农业专家对口服务,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名基层农技人员服务。
至2017年底,贵阳市已完成新型农民培训664人;铜仁市完成精准扶贫全员劳动力培训2380人;黔东南州共完成培训3117人;黔西南州完成培训9492人;六盘水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964人、致富带头人683人……
● 监督检查 重点难点要严
“春风”畅行,政策落地,需要监督检查为保障。
“春风行动”开展月余,省农委“监督员”的脚步便走过了毕节市、遵义市、仁怀市等地,对产业集聚区、贫困地区、玉米调减任务重点区域进行了重点督查。
监督检查,目的是为了发现经验,总结推广。
3月上旬,“督察员”们走到了黔西县林泉镇营脚村的葱地里。
“我家1亩多的地,改种了大葱,亩产6000斤,一年收入万元左右,收入比种玉米多了去了!”问到收入,正忙着播种葱苗的村民黄朝书眼里都是笑。
2015年,营脚村开始改种大葱、辣椒、豌豆等高效经济农作物,黄朝书的日子渐渐富了起来。
问起合作方式,黄朝书忍不住又仔细查看地里的葱苗。
“葱苗和卖葱都是企业负责,我们只需要和合作社一起把自家的葱管好就可以了。”黄朝书回答。
现在,村里2000多亩耕地,青葱翠绿,难寻玉米。
监督检查,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下到基层,监督员发现一些合作社未充分发挥作用、结构调整质量与进度不平衡、重建轻管严重、土壤环境污染整治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
加大基层农技队伍的建设,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采取招引结合的方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合作社;
积极筹措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支持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缓解用工压力;
推进生态农业,倡导循环发展……
一系列解决之策迅速出台。
春风十里,阡陌纵横,隐隐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