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打算
2013—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结
和2018年工作打算
一、2013—2017年工作情况
2013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年均增速排全国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年均增速位列全国前茅;第一产业增加值排位上升7位,实现了后发赶超、争比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一)推进结构调整,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得到新提升。顺应市场需求,调优农业结构,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种植业结构优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推动优势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0.9亿棒、56.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12%、104%,实现裂变发展。水果面积、产量实现双提升,年均分别增长10.9%、6.6%。粮经比调整为38:62,实现稳定粮食产能与结构调整双赢。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蓝莓种植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七位,初步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珠三角市场的“菜篮子”基地。畜牧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生猪,大力发展以牛羊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25%,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达20.5%。全力发展以乌蒙乌骨鸡、赤水竹乡鸡等为主的地方优质生态家禽,优质地方特色家禽占比达60%以上,地方特色优质禽蛋产量占比达25.8%。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94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获得农业部挂牌。全面启动奶业振兴三年计划。水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冷水鱼养殖,水产品产量31.5万吨,年均增长18.5%。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收80亿元,年均增长30.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3048.8亿元,年均增长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成果凸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见雏形。
(二)推动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积极主动守住生态底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减量,畜禽养殖提升等十项工程。积极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覆盖率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创建辣椒、猕猴桃、薏仁等特色作物“百、千、万化肥零增长”核心示范区面积278万亩,化肥利用率达38.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36.5万亩,退牧还草岩溶草地治理234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万亩,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示范稳步扩大。创建19360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70%行政村,受益群众1800余万人。绿色成为农业发展的底色,“绿色生金”正在贵州大地熠熠生辉。
(三)狠抓质量建设,市场拓展取得新成效。提升品质,抢占市场,推动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品质优势凸显。修订生产、加工、养殖等地方标准60余项,“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3496.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51.2%。品牌效应显现。“贵州绿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全国唯一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湄潭“遵义红”和雷山“清明茶”成为党的十九大会议用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分别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优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马铃薯”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14个果蔬产品进入2017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关岭黄牛、黔北麻羊、长顺绿壳鸡蛋等一批优质畜禽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建设提速。打造了贵阳农交会、遵义茶博会等一批知名展销平台。拓展了农校、农超等一批利民销售渠道。设立了贵阳地利、黔南双龙物流园等一批惠民销售专区。质量赢得市场,品牌赢得信赖,贵州优质农产品效益正在“泉涌”。
(四)创新体制机制,农业农村改革释放新活力。抓住改革关键一招,用好创新重要一环,全面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村“三变”改革越改越活。全省88个县、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326.7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530元,其中61.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04元。农村“三变”改革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六盘水市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2015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土地确权整省推进试点以来,完成确权面积占“二调”耕地面积99.7%,是二轮土地承包面积243.6%,县级数据库汇交超额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播州区、平坝区、水城县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16.5个百分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和剥离社会职能等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创业创新成为新潮流。63个农业园区进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目录,汇川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位农民荣获“全国首批100名优秀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称号。推出多项农业金融创新措施。集中财力办大事,整合85%以上项目资金用于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及重点环节。用好用活扶贫产业子基金,到位资金265亿元。扎实开展“政银担”“农保贷”等金融支农试点,融资2.5亿元。农业保险扩面增品,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纳入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目标价格保险、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一地一品”专属保险等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贵州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成功样板,开拓创新正当其时。
(五)夯实发展基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园区 “盆景”变成“风景”。省级农业园区464个,遍布全省,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增加497家,同比增长2.3倍,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倍、1.5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4.5万家,同比增长3.8倍,覆盖农户增加217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步伐加快。全省农业机构3482个,从业人员3.4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1万人。“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深入推进。农业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逐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加快推广。农机总动力达2800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33.2%,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大数据+农业”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果蔬基地遥感调查监测、草地资源清查等基础性工作和可追溯系统、物联网应用示范等取得开创性进展。启动“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的农业资源台账平台建设工作。
二、2017年工作情况
农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78亿元,同比增长6.7%,在全国排第15位,达到近年最高排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6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6%,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扶贫硬仗再战告捷。通过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一县一业等“5+1”产业发展带动83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脱贫120万人的69.2%,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主导力量。
试验示范再创佳绩。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获得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农保贷”金融支农试点获国家层面立项。试点建设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泉涌”工程掀起新高潮。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同比增长63.9%。拓展销售渠道,省内外市场农产品订单销售金额达153亿元,带动31万贫困人口增收。优质农产品“泉涌”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绿色发展落地生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绿色防控范围不断扩大、效应不断显现。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248个未达环保要求养殖场和36件交办群众信访件全面整改完成。拆除违规网箱22663亩,无证网箱养殖全面取缔。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打造风清气正农业队伍。扎实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洁建设,全面整改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打造了一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农业干部队伍。8名同志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3名同志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我委极贫乡镇联系点镇宁县简嘎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获得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是20个极贫乡镇中唯一获此荣誉的集体。
三、2018年工作打算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以农村改革为发端的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年全省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产业精准扶贫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聚焦农村改革和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后发赶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围绕目标任务,重点抓好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在脱贫攻坚上有更大作为。以“三个聚焦”打赢产业扶贫硬仗,通过产业发展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一是聚焦区域。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资金、政策、项目等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倾斜。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计划。提升合作社在贫困地区覆盖面,贫困村合作社同比增长50%,实现2760个深度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二是聚焦主业。统筹80%以上产业发展财政资金,用于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 、“一县一业”等“5+1”产业发展。创新金融支农模式,用好用活扶贫产业子基金,支持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多渠道发展主攻产业,真正把优势产业培育成农民就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三是聚焦贫困人口。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确保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社,共享发展红利,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对接市场的能力。推动更多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流转贫困户土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探索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产业扶贫范例,开创产业扶贫新局面。
(二)凝心聚力推进农村经济产业革命,在改变农业种植传统上实现重大突破。把低效的玉米种植退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一是当好政策解读员,来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志刚书记强调:“农村产业革命首先要推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彻底摒弃陈旧的、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大规模调减玉米,确保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长远,打好脱贫攻坚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家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入田间地头,当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的“传播机”,让强农惠农政策“春风”传遍贵州大地,让老百姓在思想上接受并在行动上自觉调减玉米种植。二是当好施工员,坚决打赢玉米调减攻坚战。我们要深刻领会志刚书记关于重视抓经济作物、抓单产价值,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选准主导产业的指示精神,按照“因地制宜、退一补一”要求,把蔬菜、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药材、优质饲料等绿色优势产业补上去。退多少、补多少要明确量化目标。不种玉米很容易,种什么很难,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聚焦问题发力,将“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种什么要帮农民选、怎么种要教农民学、如何卖要给农民想办法,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工作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刮风搞运动。三是当好服务员,全力做好玉米调减配套服务。加强物资供应,统筹做好替代作物种子供应,切实保障肥料、农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确保春耕备耕全面及时展开。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大量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到一线去,上门为群众提供种养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服务,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强化农民培训,解决农民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加强产销对接,保障替代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四是当好监督员,扎实抓好玉米调减任务落实。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空招”。省农委将加大对产业集聚区、贫困地区、玉米调减任务重等区域的检查力度。加强对玉米调减进度、主导产业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农民增收情况等进行调度。对乱作为、假作为、不作为和慢作为的进行通报或约谈。
(三)持之以恒抓好结构调整,在农业提质增效上有更大突破。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一是着力提升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正确处理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做好“两区”划定工作,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提质增效。着力扩大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更加注重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真正把规模变成产值。2018年,蔬菜种植2000万亩(次)、产值1300亿元;投产茶园稳定在560万亩以上、产值430亿元;食用菌20万亩(亿棒)、产值150亿元;中药材680万亩、产值165亿元;水果575万亩、产值150亿元。经济作物面积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二是着力调优畜牧渔业结构。继续按照“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兴奶业、养特色”思路,牛羊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提高到21%以上。完成肉类总产量208万吨、奶产量7万吨,家禽出栏2亿羽、禽蛋产量25万吨。“粮改饲”30万亩,人工草地建设130万亩。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和设施化生态循环水养殖,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渔政执法监管,完成水产品产量23万吨,渔业生产总产值55亿元。三是着力提升二三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大力发展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茶叶、辣椒、畜产品、薏仁、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精深加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9%。全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8亿元。
(四)坚持不懈推进规模经营,在农业生产水平上有更大提升。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等四项行动,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推广行动。创建标准化规模生产蔬菜基地150万亩,食用菌基地15万亩。创建10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新建或改扩建畜禽原种场、扩繁场50个以上。建成产值3亿元以上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100个。尽快形成大规模供应大城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二是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双千工程”,省级培育龙头企业800家以上,省外引进龙头企业800家以上。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建立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名录,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500家以上。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致富带头人轮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4万人。深化农职院产教融合,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推进农业发展平台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省级农业园区480个以上,完成总投资1300亿元、实现总产值2400亿元,园区农产品商品率达90%。建设引领型农业园区120个,其中30个园区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打造西南地区农业规模发展样板区。四是推进山地农业机械化行动。绿色高效技术机具实行敞开补贴,推动水稻、马铃薯等主粮生产机械化。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绿色增产技术机具补贴力度,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宜机化整治,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36%。
(五)一以贯之推动绿色发展,在质量建设上有更大提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品牌强农,以“四个最严”要求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工程。在全省创建50个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38%以上,化肥利用率达39%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2%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二是实施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大农业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与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是实施农产品认证提速工程。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建设,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800个、绿色食品1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0个,“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占耕地面积达60%以上。四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贵州农产品品牌。围绕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态家禽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强化“贵州绿茶”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使用。
(六)千方百计推进产销衔接,在市场拓展上取得更大成效。向外借力,内部发力,挖掘潜力,形成合力,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一是在用好帮扶资源上下功夫。经常性到对口帮扶城市开展农产品推销活动,引导帮扶城市有实力的企业到贵州共建农产品直销基地,建成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在拓展内部市场上下功夫。加强与商务、教育等部门对接,推动农产品定向直通机关、学校、社区、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继续发挥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双龙农产品商贸城蔬菜销售专区和农产品惠民生鲜超市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畜禽产品专营店、体验店、展示园建设,抢占本地市场。三是在拓宽营销渠道上下功夫。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桂黔、黔湘高铁经济带发展,推进黔台农业合作,加强国际农业交流。继续办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会。完善农业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数据动态监测与采集,搭建农产品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产销信息共享。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工作,建设益农信息社1万个。开展公益、便民、电商、培训等综合服务,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基层服务体系,推动黔货出山。
(七)锲而不舍抓好农村改革,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有更大贡献。推进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承包地确权后续工作,承包证书办证率达98%以上。机构不撤、人员不减,扎实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加强承包地确权信息系统平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确权登记和数据库成果运用,精准定位和及时发布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动态,推动确权红利快速释放。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搞清楚权属关系,切实做到账证相符、账实相符,为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打好基础。积极争取扩大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办法。推动“三变”改革纵深发展,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各种股份合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试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深化农垦改革。完成农垦农场社会负担剥离和垦区农垦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努力培育一批现代经营管理人才,激发农垦农场发展活力。四是深化草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推进草原确权与承包,继续开展草地资源清查,推进草原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