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发布时间:   字体:      点击量: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整合多方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产业扶贫为根本之策,“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突出产品品质、上市时段、露地生产等优势,重点发展夏秋、冬春蔬菜和区域特色蔬菜,适度发展春夏和秋冬蔬菜,因地制宜发展保供蔬菜,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强化“321”高效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促进要素聚集,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分类指导原则。强化政府在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规模化基地建设。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类指导,明确主攻方向,打造产业重点县和“321工程”示范区。

——坚持合理布局、精准脱贫原则。尊重市场主体和农民意愿,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和组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红利,稳定增收渠道。

——坚持质量安全、绿色发展原则。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生产、生态、生活,实现绿色发展。推广生态化栽培,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品牌引领、市场运作原则。突出产品特色,开展品牌建设,系统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依靠生产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销衔接能力,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000万亩(次),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300万亩,产量2600万吨,产值100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万户90万人脱贫。巩固我省夏秋蔬菜、冬春蔬菜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辣椒产销继续领先全国,打造一批山地特色蔬菜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2.年度目标。

  (1)2017年,种植面积1650万亩(次),产量2050万吨,产值90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7万户30万人脱贫。

  (2)2018年,种植面积1820万亩(次),产量2300万吨,产值950亿元;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150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7万户30万人脱贫。

  (3)2019年,种植面积2000万亩(次),产量2600万吨,产值1000亿元;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150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7万户30万人脱贫。

二、产品布局

  (一)重点优势蔬菜布局。

  ——夏秋蔬菜。在海拔1000-2400米的区域(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下,无需遮阳降温设施可生产多种蔬菜),主要发展喜凉根茎叶花类蔬菜以及喜温茄瓜豆果菜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7—10月。重点布局在修文、清镇、花溪、开阳、息烽、威宁、大方、纳雍、赫章、织金、七星关、金沙、黔西、播州、汇川、绥阳、湄潭、凤冈、桐梓、道真、正安、习水、都匀、独山、惠水、瓮安、龙里、贵定、长顺、麻江、黄平、西秀、平坝、普定、石阡、印江、碧江、安龙、水城、盘州等40个县(市、区)。

  ——冬春蔬菜。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区域(冬春季节气候温暖,1月平均气温在8℃以上,可露地生产喜温果菜),主要发展茄果、瓜豆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3-6月。重点布局在兴义、罗甸、册亨、望谟、榕江、关岭、镇宁、紫云、三都、平塘等10个县(市)。

  ——区域特色蔬菜。发挥地方蔬菜品种资源优势,在25个重点县(市、区)发展辣椒、生姜、大蒜、山药、韭黄、芥菜等特色蔬菜。辣椒重点布局在播州、绥阳、新蒲、凤冈、正安、余庆、湄潭、大方、金沙、独山、瓮安、黄平等12个县(区);生姜重点布局在水城、六枝、镇宁、长顺、湄潭等5个县(特区);大蒜重点布局在麻江、紫云、思南、七星关等4个县(区);山药重点布局在西秀、普定、平坝等3个县(区);韭黄重点布局在西秀、普定等2个重点县(区);芥菜重点布局在独山、清镇、汇川等3个重点县(市、区)。

 (二)适度发展蔬菜布局。

  ——秋冬果菜。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8℃以上),主要发展喜温茄瓜豆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10月底—12月初。重点布局在罗甸、望谟、册亨、榕江、关岭、镇宁、兴义等7个县(市)。

  ——春夏喜凉蔬菜。在海拔1000-2400米的区域(春夏季气温适中),重点发展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和花菜等喜凉根茎叶花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3-5月。重点布局在威宁、清镇、西秀、平坝、都匀、惠水、平塘、独山、绥阳、麻江、锦屏等11个县(市、区)。

  (三)保供蔬菜布局。以各中心城市为主,兼顾县乡人口集中区域,按照各地消费习惯,组织周年生产,茬口多样化搭配。重点布局在修文、息烽、开阳、清镇、汇川、播州、七星关、西秀、水城、碧江、都匀、兴义、凯里等13个县(市、区)。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重点打造300万亩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完善机耕道、生产便道、水利灌溉、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农资、农机具库房及积肥池,增加低毒、低残留、高效及生物农药施用比例,增施有机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018年,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150万亩;2019年,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150万亩。

 (二)实施“321”精细化种植工程。应用周年高效种植技术,实施“321工程”,在基地分类实现年亩产值3万元、2万元、1万元的目标。省农科院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专家团队,指导全省示范推广“321”高效种植技术,在16个县(市、区)新建核心示范基地。2019年,“3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10万亩(次),“2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50万亩(次),“1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100万亩(次)。

 (三)提高蔬菜设施装备水平。在各市(州、新区)基地集中区域建10个大型集约化育苗基地,在50个夏秋、冬春蔬菜重点县建集中育苗基地50个。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避雨栽培等设施设备建设。完善蔬菜产品产后分拣、包装、保鲜储藏等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提高现有大棚利用率,在中低海拔地区,示范推广冬季多层覆盖栽培,加强遮阴降温、避雨防虫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以“双千工程”为抓手,引进、支持和引导省外优强龙头企业、省内国有企业、国有平台公司、其它工商企业“转向改行”,鼓励深度贫困地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生产,扩大经营主体数量。为贫困地区企业开辟IPO绿色通道,增强企业实力。大力推广“三变”改革经验,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农户利益。2019年,培育蔬菜龙头企业7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

 (五)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搭建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鼓励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测系统。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修)订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工作。支持引导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2019年,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品一标”产地认定率85%以上。

  (六)提高技术支撑水平。加大地方品种资源的挖掘,加快优质、抗逆、高产、符合市场需求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规模化商品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8%。完善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示范生态化、轻简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支持创办专业化科技服务公司,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和参股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推广体系,确保专人专职技术指导,逐级开展农技人员和农户地毯式培训。

 (七)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全省蔬菜公共品牌,培育“黔山牌”“毕节珍好”等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十大生态蔬菜品牌评选活动。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和推广,在国家级传媒平台、高速公路开展宣传推介,组织、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展示交易活动。2019年,创建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20个以上。

 (八)加强市场体系和冷链物流建设。在修文、龙里和新蒲新区分别建1个一级批发市场,全省建20个区域性市场,100个产地市场,将遵义虾子辣椒市场打造成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和全国辣椒集散中心。建设或改建一批气调库、冷藏冷冻保鲜库,实现乡镇大型生产基地冷链预冷全覆盖,建设冷链配送终端,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019年,建成通往国内重要城市冷链物流运输通道,蔬菜冷链流通率提高到15%。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直接用于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的临时配套设施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手续,不占建设用地指标。供水、供电等公共配套设施保障部门应建立农业扶贫产业服务制度,蔬菜生产、加工、物流享受地方最低优惠价政策。长年带动贫困户在30户以上的蔬菜产业经营主体,享受当地减免税收或最低税收等优惠政策。

 (二)强化产销对接。创新产销对接机制,构建高效稳定的省内外、境外产销流通渠道。鼓励对接贫困村开展直产直销,减少流通环节,推进“农校”“农超”“农批”等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需关系。各地公共机构优先采购辖区内的目录贫困村产品。在上海、广州等目标市场开设我省产品批发专区和销售专铺,在对口帮扶城市长期设立展销窗口。

 (三)强化资金支持。省、市、县三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倾斜,推进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边建边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形式撬动社会金融资本,引导和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扶贫产业子基金对蔬菜全产业链发展项目的投资力度,市县政府要对基金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服务前移、全程跟踪服务,对符合政策条件的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贷,确保项目快速落地。进一步落实好“特惠贷”政策。扩大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范围,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业务;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担保体系,解决好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推动蔬菜全产业链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重点开展蔬菜自然灾害、目标价格、农产品收入等方面的保险。

 (四)强化督查考核。各地要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专项考核,根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排名,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和问责。建立蔬菜产业周调度、季分析、年考核制度,强化动态督导管理,及时掌握产业脱贫情况。年底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市县两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