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7年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

发布时间:   字体:      点击量: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17年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


为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要求,特制定2017年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

一、基本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引领,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效益好、“短平快”的优势农产品,带动全省绿色农产品持续“泉涌”发展。实施“泉涌”工程要从年度“攻略”抓起,步步推进、环环紧扣,形成助推农产品“泉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保证高品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推广力度,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强化大数据检测应用,保障农产品绿色健康、有机生态。

(二)实现可持续。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营销网络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让特色绿色农产品源源不断供给、持续泉涌发展。

(三)扩大惠及面。完善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利益链接机制,正确处理工商企业、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活动和利益分配,让绿色农产品带来更多红利、惠及更多农民,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二、攻略重点

围绕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农民增收,聚焦原产地、最适区,注重可持续,兼顾“短平快”,采取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攻略,加快发展以贵州绿茶和遵义红为重点的茶叶产业,以牛、羊、生态家禽为重点的畜牧产业,以食用菌和辣椒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火龙果和猕猴桃为重点的精品果业,带动全省绿色农产品持续“泉涌”发展。

(一)茶叶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全省投产茶园面积525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31.8万吨,总产值342亿元,覆盖贫困群众14.6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1.以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湄潭、凤冈、都匀、石阡、雷山、普安、水城等29个茶叶主产县(市)为主,优化茶叶种植品种结构,推广优良特色品种及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黔茶1号、普安四球古茶等地方自育品种种植10万亩以上。集成推广测土平衡施肥,大力推广瓮福、遵义利满丰、茅台、开膦、金正大等茶叶专用肥,高效茶园实施肥水一体精准施肥模式。每年每个主产县推广茶叶专用肥面积1万亩以上(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推广2万亩以上),全省共推广50万亩,提高茶园管理、采摘机械化水平。提升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2.大力推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茶园标准化认证工作。严格质量安全监管,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坚决打击夏秋季使用除草剂、水溶性农药等行为。推动以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所有主产县全覆盖。

3.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修订完成贵州绿茶产品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推动企业按标生产、对标检验。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30次以上,夏秋茶和明年春茶生产前完成对所有采茶工的采摘标准和技术轮训。严格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4.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和控股等方式,建立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推进茶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强企业进入茶产业,新增茶叶加工企业200家。

5.通过招商推介、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贵州绿茶”地标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地方品牌知名度。加强品牌使用企业授权管理,授权企业数占区域企业总数的30%

6.组织我省茶叶企业抱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寻找经销商、代理商或者建立营销窗口,扩大销售半径,新建贵州茶营销窗口100个。

7.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开发中亚、东欧等海外市场。支持我省优强茶叶企业拓宽出口渠道,进入国外市场并逐步提高市场份额,加快培育若干外贸拓展能力强的平台型出口企业。支持湄潭、凤冈、雷山、思南巩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瓮安、余庆等整体推进符合欧盟标准的基地建设,加快打造50万亩欧标茶生产基地,力争茶叶出口额增长30%以上。

8.支持湄潭中国茶城、太升茶叶市场、都匀茶城、石阡西部茶都等批发市场升级,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支持贵州茶全面进入省内酒店、特色餐饮、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渠道。推进贵州茶与酒、烟、旅游、水、器皿等行业融合发展。

9.营造良好饮茶氛围。推行茶水分离的贵州冲泡方法,在全省开展不同层次的茶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二)猕猴桃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全省猕猴桃投产面积30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17亿元,覆盖贫困群众6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600元。

1.以水城、修文、大方、江口、六枝、兴仁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平台,分类推广“红阳”“贵长”“金圆”等红肉型、绿肉型、黄肉型优良特色品种,新建果园4.5万亩以上,加快由园到区规模化发展,提升猕猴桃规模、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重点支持水城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修文产业集聚区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30%以上。

2. 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在6个重点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技术20万亩以上。完成27个标准制修订,形成贵州猕猴桃标准体系,在主产区、重点企业加快推广应用。

3.加强品牌建设。依托贵州猕猴桃分会着力打造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贵州猕猴桃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水城、修文等区域品牌,支持企业培育产品品牌,让贵州猕猴桃产品以独特和高品质的形象进入高端市场,取得最大效益。

4.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金融助动、农户联动等方式,推动猕猴桃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探索产业联盟带动农户发展模式,完善利益链接机制。积极培养专业服务公司从事技术培训,整形修剪等农业技术服务工作,鼓励各地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试点。

5.拓展销售渠道。支持主产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加快发展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新兴业态,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完善交易平台和物流设施,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6.加强产地综合能力建设。在6个重点县产地、集散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和基础设施。在修文、水城等县启动花粉工厂建设,加快建设猕猴桃风情小镇和生态公园,拓展和挖掘休闲农业市场,促进产业“接二连三”,提升猕猴桃产业综合竞争力。

7. 建设水城、修文等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贵州猕猴桃大数据中心,实现生产、销售全程可视化管理,建立产地准出和可追溯制度市。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现猕猴桃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100%

()火龙果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全省火龙果投产面积12.5万亩,产量6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覆盖贫困群众3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500元。

1.以罗甸、镇宁、关岭、贞丰、望谟、册亨等6个主产县为主,优化火龙果种植品种结构,推广“紫红龙”“晶红龙”等地方自育特色品种,自花授粉红肉型优良品种种植4万亩以上,提升火龙果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2、依托罗甸、镇宁、贞丰等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推进标准化生产。制(修)订贵州火龙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推动企业按标生产、对标检验。因地制宜抓好高标准建园、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标准果园创建和生态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提质增效措施,加快由点到面辐射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3.在主要产区、重点企业加快推广标准化,建立产地准出和可追溯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控。在6个重点县实施高接换种和新植换种、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技术12万亩以上,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专用绿肥、多年生热带绿肥、示范专用肥等方式,提高火龙果品质,平均增产5%以上。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现火龙果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100%

4.依托社会组织着力打造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贵州火龙果”公共品牌,加强区域品牌培育,巩固提升“罗甸火龙果”“贞丰火龙果”“镇宁火龙果”等品牌的影响力,支持企业培育产品品牌,强化多渠道宣传,提升品牌产品竞争力。

5.强化黔台合作,重点在品牌经营模式和品种、技术上寻求合作与突破。在保护和利用我省种质资源的同时,支持省果树所在镇宁县建火龙果品种资源圃和良种苗木繁育圃,并将资源圃建成集育种、种植、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科普园。

6.拓展销售渠道,支持主产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加快以罗甸县为主要信息平台,各重点县为支撑的以生产数据调度与展示、物流、溯源、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火龙果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新兴业态,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完善交易平台和物流设施,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7.加强贮运能力建设,在6个重点县产地、集散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和电力基础设施。在罗甸、镇宁、贞丰等县加快火龙果标准园和产地交易中心、火龙果花、果等加工企业配套建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8.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引导村集体和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接机制,让火龙果产业带来更多红利、惠及更多农民。

(四)食用菌“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全省食用菌生产规模10万亩(亿棒),产量56万吨,种植产值55亿元,覆盖贫困群众10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900元。

1.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以产业代表县为主,结合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支持纳雍、威宁、册亨、望谟、晴隆、正安、紫云、赫章、水城、榕江、从江、剑河、三都、沿河、印江、安龙、万山、道真、播州、锦屏、丹寨、黔西、大方等县,建设食用菌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按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按稳定发展大宗食用菌,大力发展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适度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的产品路线,推进基地县和产业大县建设。

2.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省级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开展引种、提纯复壮与野生种质驯化,配套母种和原种生产基地,建立50个专业化栽培种生产供应基地,初步形成菌种研发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菌种生产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集中生产菌种、菌棒(包)和农户分散出菇相结合的产业化分工模式。对年产栽培种达20万瓶(袋)的企业给予支持。

3.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依托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和全省技术推广系统建立产业技术体系。在省农职院建立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和实训基地,培养实用人才。纳雍、威宁、册亨、望谟、晴隆、榕江等深度贫困县建设食用菌人工栽培、仿野生栽培、野生养护实训基地。

4.支持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和野生食用菌抚育开发。支持纳雍、罗甸、榕江、道真等县,利用林地资源发展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开发高价值的产品。支持正安、龙里、赫章、望谟、三都等县封山育菌,建立野生食用菌保护抚育区,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培育野生食用菌产业,开发高价值的产品。制订野生食用菌系列标准,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培育野生食用菌产业。

5.抓好菌材林建设和菌料资源循环利用。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引导深度贫困村建设桤木、枸树等菌材林基地10个。支持建立农林牧副产物菌材化利用生产经营主体,支持综合利用茶树和经果林修剪枝条、农作物秸秆、酒糟、畜禽粪便等副产物发展食用菌生产。

6.依托省食用菌行业组织,打造贵州食用菌公共品牌,形成统一对外标识。进一步提升梵净仙菇等区域品牌,支持主产区和企业创建产品品牌。

7.在安龙、印江、黔西、纳雍、织金等重点产区建设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设施,提升商品化处理水平。积极开发食用菌预制菜肴、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等精加工产品,推进食用菌与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特色餐饮的深度融合。

8.在产业集聚区建立4个区域性集散市场,在贵阳启动建立集中心市场、大数据、研发、生产示范、加工、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综合体,搭建面向国内外的快速交易平台和面向全省的综合服务中心。

(五)辣椒“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全省辣椒种植面积490万亩,种植产值160亿元,覆盖贫困人口16万人,带动人均增收1800元。

1.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以虾子辣椒市场为中心,以凤冈、湄潭、余庆、正安、绥阳、播州、瓮安、金沙、黔西、大方等重点县建设杭瑞产业带规模化基地,以沿河、思南、德江、务川、道真、新蒲、黄平、织金等县建设杭瑞产业带和兰海-沪昆产业带,以荔波、三都、平塘、独山、都匀、清镇、平坝、镇宁、册亨、凯里、剑河、从江等县适度发展,加强水电路和生产、农残检测、农机具、采后商品化处理、产地市场等设施设备配套,加大耕地整治和土壤改良力度,建成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相对连片规模化生产基地100万亩。

2.加快特色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力度。支持绥阳县和省辣椒所建设全国新品种展示推介基地。支持重点县和基地县配套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选育优质、抗病、适合机械采收、干鲜加工型和干鲜兼用型品种。

3.稳定发展干辣椒、糊辣椒、辣椒面、泡椒、糟辣椒等初级加工产品,加快发展油辣椒、辣椒酱、豆瓣酱、辣椒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开发辣椒素等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4.打造贵州辣椒公共品牌。以遵义朝天椒、大方线椒等区域特色辣椒,以老干妈为代表的辣椒加工业集群规模和虾子辣椒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为支撑,依托行业组织,提炼和宣传贵州辣椒基本内涵,打造公共品牌。继续办好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进一步提升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影响力,逐步办成辣椒产业界盛会。

5.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中小企业,加快培育骨干企业、产销协会、经纪人队伍,探索创建多层次产销主体分工合作的产业联盟、企业集团和产销联合体,提升产销组织实力。

6.支持在新蒲新区建立中国辣椒城。依托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辣椒分会,搭建面向国内外的快速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逐步成为辣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定价中心。

(六)蔬菜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种植面积1650万亩(次)产量2050万吨,综合产值106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7万户30万人脱贫,带动人均增收2600元。

1.按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要求,加强乌蒙山区黔西、大方、纳雍、七星关、威宁5县,大娄山区德江、务川、正安、道真、桐梓5县和苗岭山区龙里、惠水、贵定、麻江、都匀、独山6县夏秋喜凉蔬菜,黔中息烽、开阳、修文、清镇、平坝、普定、西秀、关岭、安龙9县夏秋喜凉蔬菜和保供蔬菜,南部河谷区榕江、罗甸、三都、平塘、望谟、册亨、紫云、关岭8县冬春喜温蔬菜重点县建设,结合实际需求,配套水电路、生产和冷链物流设施,强化生态化栽培和采后处理技术应用,带动一纵三横四大产外向型产业带和各城市保供蔬菜圈优势区适度发展。重点打造威宁、道真、龙里、罗甸、清镇、西秀、安龙6个核心示范区。

2.以生态化技术为基础,在重点县推行合理轮间套作模式,结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结合各区域基地产销特点,制定、推广基地化、生态化生产技术标准。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重点县500亩以上基地全面实现三品一标认证。严格建立生产档案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和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结合上述工作,将六个核心示范区建成省级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县。

3.以行业组织为载体,宣传生态、品质、时令、特色概念,打造贵州蔬菜公用品牌,承担品牌运营维护等工作。各主产区结合特色,打造大娄山”“毕节珍好”“黔山蔬菜等区域品牌和龙里豌豆尖”“毕节白萝卜”“水城小黄姜”“安顺山药”“贵阳折耳根等产品品牌。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连锁加盟、构建产销联合体等方式全产业链组建蔬菜集团做大做强企业品牌。通过企业、行业组织、政府三方互动,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广,维护品牌权益、提升品牌形象。

4.支持企业、合作社、产销联合体与国内外采购商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在国内外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设立档位,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培育营销队伍。加强石板物流园、双龙物流园蔬菜市场建设,支持贵阳北部电商中心平台建设,在原来的销地调剂型市场功能基础上,拓展建设产区集散功能,努力开发和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大区域中心集散市场。在各示范区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配合集团采购,结合产业扶贫,支持配送企业建立稳定的菜源或生产基地,开展社区和集团配送。以长江、珠江流域为重点,在目标市场开展宣传推介活动,鼓励企业到这些城市大型批发市场设立档口。在省外目标市场召开全省果蔬外销工作会议和产品产业推介会议,大力宣传,提高贵州蔬菜知名度。

5.结合农业部产地加工项目,配套采后处理、分级包装和冷链,推进产地加工,扶持各重点县主要基地、企业、合作社、大户,在六个核心示范区系统开展规模化产地加工示范,努力提高商品品质和产销效益。积极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多元参与、分工协作的蔬菜加工业联盟整合品牌、产品及市场资源提高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实现优势加工制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销售。引进高端企业,培植新型蔬菜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跟踪国内外蔬菜加工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型精深加工制品。

6.充实力量,推进省、市、主产县、重点乡镇四级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技术推广、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蔬菜企业、远程教育等培训基地和项目,实施蔬菜骨干技术人员和农村蔬菜专业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各区域特色,广泛引进和试验集成生态化栽培技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示范推广面积300万亩。加强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开展重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启动优势种类优质高产多抗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技术多样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精量施肥与有机肥应用、节水灌溉和轻小农机集成应用和采后商品化处理与保鲜贮运技术研发应用等项目,集中攻克蔬菜生产、加工、贮运重大技术瓶颈。

(七)以“关岭牛”为主的肉牛产业“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培育建设标准化规模养牛场25个,出栏以关岭牛为主的优质肉牛40万头,实现产值35.9亿元,覆盖贫困群众20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100元。

1.以关岭、镇宁、紫云、兴仁、安龙、贞丰、普安、盘州、六枝、威宁、大方、凤冈、正安、务川、思南、石阡、松桃、黎平等地为主,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户,支持能繁母牛养殖场、户发展,壮大基础母牛群,推进扩繁增量,形成规模效应。

2.加强关岭牛等地方品种的保种基地建设,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加大安格斯等优良种牛引种力度,重点推广生长快、产肉率高、品质好的肉牛品种。

3.完善饲草饲料供给体系,做好优质牧草种植和草山草坡改良。在荒山草坡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饲养能繁母牛,在交通便利及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肉牛育肥。加大“粮改饲”及农作物秸秆养牛新技术推广力度,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常态化、商品化、专业化。

4.加强关岭牛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完善肉牛养殖、卫生安全、产地环境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肉牛生产基地投入品管理,加快无公害肉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5.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抓好肉牛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降低养殖疫病风险,在养牛3000头以上专业村和1000头以上养殖小区设立兽医室,配备专(兼)职兽医人员。

6.建立“关岭牛”养殖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培养乡土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养殖技术。全面推广肉牛品种改良、牧草高产栽培、冻配及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

(八)生态家禽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生态家禽出栏1.3亿羽,禽蛋产量达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带动15万贫困人品脱贫,实现人均增收3200元。

1.以长顺、赤水、纳雍、息烽、清镇、紫云、平坝、松桃、石阡、三穗、榕江、六枝等重点县为主,大力发展长顺绿壳蛋鸡、竹乡鸡、乌蒙乌骨鸡、黔东南小香鸡、三穗鸭、绿头野鸭、平坝灰鹅等特色产品,构建一批集群化的生态家禽产业带。

2.加强家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3000个以上,发展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个以上。积极推广林下(果园、茶园)养禽,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养禽业。制定修订养殖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5个以上。

3.加快推动家禽定点屠宰和白条禽上市,启动各市州所在地家禽屠宰场建设工作。重点在息烽、修文、开阳、赤水培育打造大型家禽深加工企业,发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创建生态家禽区域性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等5个以上。

4.支持修文家禽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推动清镇、赤水等建立一批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完善产品检疫、宰杀分割、分级包装、储运保鲜、冷链物流、质量监管、电子商务、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推进家禽产品进学校、进单位、进医院、进国企、进社区。

5.加强生态家禽疫病防控,落实禽类重大疫病强制免疫政策,支持动物防疫合作社等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规模企业、合作社配套完善生态家禽(蛋)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生产过程痕迹管理,充分利用物联网、网络、视频等手段,实现禽类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可追溯。

(九)肉羊泉涌攻略

主要目标:全省肉羊出栏275万只,实现产值27.5亿元,覆盖贫困群众9万人以上,带动人均增收2600元左右。

1.扩大养殖规模。以习水、桐梓、仁怀、播州、道真、务川、沿河、德江、赫章、威宁、盘县、晴隆等县(市、区)为主,大力发展黔北麻羊、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种,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

2.夯实种业基础。对现有种羊场进行升级改造;以乡镇为单位,完善肉羊改良站(点)建设;加强地方优良特色肉羊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3.增强饲草料供给。以粮改饲试点、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计划、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实施为载体,扩大饲用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抓好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4.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抓好肉羊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降低养殖疫病风险。

5.提高加工水平。完善习水县黔北麻羊中央厨房、晴隆县海权肉羊屠宰加工厂、沿河县鑫隆肉联厂等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提升屠宰加工和产业发展带动能力。

6.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创新产品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培育打造贵州优质肉羊品牌。

7.加大技术培训。大力开展肉羊养殖技术培训,补齐技术服务短板,对县、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和养殖场(户)技术人员及村级防疫员开展圈舍设计、饲养管理、人工种草、疫病防控等技术培训。

在实施以上九大重点攻略的基础上,各地要结合自身优势,统筹推进香猪、蓝莓、薏仁等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重点打造120个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济效益领先、辐射带动力强的引领型农业园区,培育一批产业重点县和专业乡村,用一年时间实现全省香猪出栏32万头、产值3.2亿元,蓝莓种植面积17万亩、产值4亿元,薏仁种植面积80万亩、产值12.5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2017年是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的第一年,各地要认真落实和细化措施,因地制宜选准主攻方向、主打产品、主要市场,研究制定本地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方案,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首战告捷。

(二)推进改革创新。把“三变”改革作为推进绿色农产品“泉涌”的重要抓手,运用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各领域,通过股权纽带,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共享绿色农产品发展红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推进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产业为纽带,以园区为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示范园区和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强化基础建设。加强土地整治、机耕道路、农田水利、输配电设施、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加大农机具、喷滴灌、大棚等设施农业装备投入力度,提高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每个市州围绕重点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确定若干个基地开展水电路、信息网络、冷链物流、气象监测等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

(四)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品牌电商合作力度,支持企业和合作社在各大交易平台开设网店,推动“黔货出山”。整合各类电商资源,加快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县城所在地和有条件的乡镇要建设一批集贸市场。支持商务、供销、邮政系统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快递物流体系。加快冷链物流建设,推进县域冷链车、冷库、冷柜等设施全覆盖,实现冷链物流与重点销售市场“无缝对接”。

(五)夯实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研究和示范推广,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建设,抓好本土实用人才培养,搭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平台。构建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平台搭建。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领办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

(六)培育产业龙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培育或引进一批企业参与重点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扶持一批种养、运销大户及合作社,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加工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奖励补助或贴息支持。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和控股等方式,建立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并通过产业扶贫子基金给予扶持。结合“315万元”政策,让小微企业参与到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中来。

(七)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推介,办好和参与相关博览会及赛事活动,继续开展贵州十佳农产品”系列评选活动。省级定期组织农产品集中推介活动,重点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目标市场及对口帮扶城市开展营销活动。

(八)加大政策支持。统筹现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推进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省级财政产业扶持资金下拨到县,重点用于扶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加工,全省涉农产业类资金60%用于支持绿色农产品“泉涌”重点县发展。充分利用好深度贫困县300亿元的产业扶贫子基金,针对14个深度贫困县,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围绕重点农产品开展特色产品保险、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等。推进供销社、农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流通、金融、科技服务功能。

    (九)抓好督查考评。年底将对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适时通报督查结果,提高督查实效。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运行调度,准确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督查成果运用,对积极性高、发展成效好的地方,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对责任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确保“泉涌”攻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