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6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   字体:      点击量: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一、2016年工作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平稳运行,呈现出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改革推进有力、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良好态势,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发挥了农业“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农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列。预计2016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860亿元,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62元,增长10.5%,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三变”改革享誉全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贵州“三变”改革成为全国农村改革样板,“三变”改革入选2016年贵州经济“十件大事”。

试点试验走在全国前列我省顺利通过答辩成为2016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茶旅一体化发展助推精准扶贫、耕地休耕试点、产业精准扶贫、金融支农创新等工作获农业部肯定。

产业裂变成效显著。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创新资金使用方式,2016年整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5.35亿元用于产业裂变发展,撬动社会资金12.5亿元,全省38个产业裂变县农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重显著提升。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1192.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粮经比稳定在4:6,实现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产能双赢。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6%。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稳步提升。以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扶贫势头强劲从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经营主体、打造发展平台、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就地就近就业等方面综合施策,2016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2.38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成效明显,家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

二、主要作法

    一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强化整体谋划,分行业推进结构调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了11个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实施方案,以产业裂变为抓手,集中财力办大事,调整结构增效益。裂变县规模化种养比例,科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聚集度、品牌创建水平明显提升。粮食内部结构和经济作物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调减玉米、小麦种植面积的同时,马铃薯、特色杂粮、蔬菜、水果等面积持续增加,茶园、辣椒面积全国第一,火龙果、刺梨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面积全国第二,薏仁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养殖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牛羊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增长1个百分点。多项产品品质、面积、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结构调整已然上路,效果初显。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动能。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主力军,2016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7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5万户,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4万人。深入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帮助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引进社会资金11.5亿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55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862项。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加速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预计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707亿元,产销率96.6%,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完成营业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54.6%。产业融合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是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推进美丽乡村“百村大战”行动,完成建设项目2035个,投入建设资金45.51亿元,建设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05个。大力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新增农机具14.9万台(套),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稳步提升开展16个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点监测,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44个,示范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关键技术覆盖率分别达35%、86.3%播州区、印江县、罗甸县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一控两减三基本”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下正转化为实际成果。

四是着力推动要素集聚,促进农业园区转型升级。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410个,园区在先进技术应用、资金集聚等方面的作用正在显现。以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力度,2016年完成签约项目975个,签约资金1548.9亿元,到位资金261.3亿元,资金到位率16.9%。入驻园区新型经营主体8802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300万亩,依托园区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园区覆盖贫困人口171.1万人,扶持带动57.4万贫困人口脱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新业态的孵化器正在形成,国家今年开始全面推开的“三园”建设,从中可以发现雏形。

五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改革红利稳步释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开展确权工作乡镇1360个,完成实测面积5027.01万亩,占全省国土“二调”耕地面积75.16%。协同推进农业保险改革,启动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21个县开展“三变”改革试点,试点县土地等资源入股22.44万亩,通过资金变股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33.65亿元,获得收益5.6亿元,人均收益685.35元。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力,盘活了农村资产,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改革释放的红利、迸发的力量正逐渐显现,并成燎原之势。

六是着力推进大数据发展,农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贵州省“农业云”建设项目立项、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相关工作已经完成。茶资源交易、高效农业园区物联网应用示范、园区质量安全云、贵州种子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蔬菜产地信息系统等投入试运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北京金禾天成科技有限公司的火龙果标准化种植及产业化推广入选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贵州农业大数据中心进入农业部试点。传统农业正在逐步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三、2017年工作计划扎实抓好2017年重点工作,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成效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扶贫为主要任务,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围绕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 持之以恒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进一步调顺区域结构、调优产业结构、调强经营主体结构。调顺区域结构: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在现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基础上,科学划定玉米、水稻、小麦生产功能区和油菜、马铃薯、薏仁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7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调优产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扩大蔬菜、食用菌、辣椒、精品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提升生产水平,促进茶园、核桃等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按照“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养特色”的方针,加快发展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全面实施奶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和增长贡献率。2017年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肉类总产量210万吨,禽蛋产量18.9万吨,牛奶产量7万吨。要加快转变渔业养殖方式,促进渔业提质增效,2017年完成水产品产量32万吨。调强经营主体结构: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更好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十项措施》,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行数据化管理,推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促进龙头企业扩量提质。建立农民合作社名录,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提高合作社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二)持之以恒推进产业扶贫,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整合优势资源和部门力量,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动产业扶贫基金落地落细。产业扶贫基金,具有成本低周期长,覆盖行业宽,担保风险等特点,对农口而言是调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一大契机。我们要主动参与,主动作为,尤其是在项目申报、遴选、风控评估环节发挥主导作用。要适应新形势,尽快提高我们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及早与受托企业进行接触,着手选好项目和龙头企业,为基金申请使用奠定基础。好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要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聚焦资源禀赋,聚焦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利益联结机制,尽快编制出台50个重点贫困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20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子基金实施方案。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台账,摸清贫困人口底数,掌握脱贫人口增数,减少贫困人口基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扶贫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扶贫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加强调度和督查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推进裂变发展与贫困户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一年示范、两年提升、三年突破”的目标,持续推进重点产业裂变发展,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要大力推广“三变”改革增收模式、“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带动模式、农业园区就业增收模式等。新型经营主体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要重点突出农民参与的角色,构建向贫困群众倾斜的收入分配机制,防止把“带动”变成“代替”,切实保障贫困农户的利益。我们的项目、资金安排将向贫困地区倾斜,但一定要与脱贫攻坚任务挂钩,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新型主体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切实提升农业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百乡千村”行动计划》,完成100个以上省级试点建设。创建50个以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促进“产销互补”,变废为宝。创建40个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以水稻、蔬菜、茶叶等作物为重点,集成示范一批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进地膜清洁生产和实施农田残膜回收利用试点,开展地膜专项整治和绿色防控行动。在火龙果、猕猴桃等水果基地、规模商品蔬菜基地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行动,对陡坡地、生态脆弱地、重要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要坚决把粮食退下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林草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全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水肥一体化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农作物有机肥推广应用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

(四)持之以恒推进园区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在继续发展增加省级农业园区数量的同时,全面提升农业园区发展质量。把农业园区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制定农产品产地加工补助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健全物流配送、新产品研发等设施体系,把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拓展农业园区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把农业园区建成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先导区,实现由省级农业园区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跃升。把园区建成农业科技孵化园。充分发挥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建立1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成1500万亩以上产业基地建设10个园区物联网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亲自行动、科技推动,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把园区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样板田。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三品一标”认证率,把园区作为地方农产品标准制定基地,加快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把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主平台。依托农业园区平台,着力招大商、引大资,加强对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提高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实现签约一批,落地一片,引进一家,带动一方。

(五)持之以恒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让贵州特色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严格控制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全省主要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7%以上。加快农产品认证新增认证“三品一标”种植面积700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600个以上,每个市(州)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集中力量建大品牌。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导向,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产品知名品牌。对同一产品品牌多、品牌分散、知名度不高,要打破品牌名称区域藩篱,集中力量创建一个能代表贵州特色的公共品牌。鼓励企业联合创建品牌和地方政府主导创建地方公共品牌。打造现代营销体系。继续举办好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产品展览展销会,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会,加大贵州“十佳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加快推进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县推进工作,实现农业信息互联互通,畅通黔货出山和网货下乡双向通道。

(六)持之以恒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释放发展潜力,增强发展能力,把农村改革工作做细做实,把改革成果做大做强。“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推动“三变”改革向纵深推进,鼓励通过资源资产技术入股、财政直接支持、平台公司带动、异地置业、金融保险扶持等方式,支持农民和村集体探索股份制经营和分红。要聚焦农民权益这个核心问题,让贫困户真正分享“三变”改革红利。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17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要注重方式方法,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铁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建立以县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搭建承包地经营权、林权等生产资源和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发布和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租赁、互换、托管等方式,推动连片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落实“三权分置”意见。按照国家《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出台“三权分置”方案并组织实施,充分维护承包农户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承包地等各项权能。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监管,逐步全面推行“四到县”制度,项目安排、批复、调整、验收等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强化资金统筹整合,重点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业发展、科技推广、品牌建设等环节。要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农业担保体系,支持各地设立小微企业及“三农”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推广“联保贷款”、“两权”担保贷款等模式。切实抓好贵阳市、黔西南州、铜仁市、毕节市和六盘水市金融支农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产品价格指数”、“农产品气象指数”、“期货”等保险试点工作,促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七)持之以恒加强队伍建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保障。抓农业农村工作,关键要有一支作风务实,工作扎实,知识充实,行动落实的干部队伍。要以“铁”的纪律抓廉政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落实“两个责任”,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交错的监督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农业系统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决防止跑冒滴漏、吃拿卡要、权力寻租等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过硬和一流业绩树立农业系统的良好形象。要以“严”的标准抓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切实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把党的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行动,切实解决自由散漫、出勤不出力、干活不用心、推诿扯皮等问题,营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强化政风督查考核问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执行力强、积极性高、成效显著的地区,项目资金要重点倾斜,相反则要大幅调减。要以“学”的态度抓能力建设。鲜活的经验在基层,生动的实践在群众,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农业干部要主动沉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认真思考、加强分析、强化服务、练强内功。要大兴学习之风,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更加注重用市场的办法推动农业发展工作,更加注重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发展工作,更加注重用复制典型模式来推动农业发展工作。要大兴实干之风,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直面问题,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激流勇进,实干巧干,聚焦热点,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要持续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大农技干部选派力度,在专家团队管理上要更加精细化,在选派人员上要更加精准化,真正把农业专家队伍打造成为政策知识的“播种机”、农业科技的“传输机”、基层实情的“收割机”、答疑解难的“服务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