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winsb.com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简报(2018年第5期)
121winsb.com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2018年第5期,总第9期)
省农委产业脱贫攻坚办公室 2018年5月29日
本 期 目 录
▲典型经验
毕节市农村产业革命“六联六带”利益联结模式
思南县代家山村 “变形记”
▲产业发展
六盘水市落实“五先五后”方法打好产业脱贫硬仗
福泉市强龙头引领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工作动态
黔西南州召开省委第二轮脱贫攻坚巡视发现问题整改部署会
铜仁市召开2018年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
▲产业指导
黔东南州召开科技助推产业革命座谈会
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5月份工作情况通报
▲典型经验
毕节市农村产业革命“六联六带”
利益联结模式
省委书记孙志刚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牢牢把握“八要素”,在农村产业革命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证农民的权益:不能让农民承担市场风险.为深入贯彻落实孙志刚书记的指示要求,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赴毕节市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大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截至一季度末,完成调减传统低效玉米187.45万亩.加快发展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牧草等替代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出台《毕节市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方案》,进一步创祈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六联六带”为重点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使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联结资产资金,带动贫困户分红获利。毕节市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由政府引导扶持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生产,通过基层组织引领建立基地,贫困户以资金(土地流转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特惠贷资金等)、土地等作为资本入股企业,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相关种植协议,由公司统一购置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建立基地,统一规范管理;项目建设管理期,公司将栽培管理至收获阶段以短养长产业的经营种植权交给贫困户负责,农产品由公司协助(或统一收购)组织农民对外销售,销售利润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通过大力培育股份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获得分红等财产性收入,以及销售利润的二次分红。如百里杜鹃管理区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茶产业,由百里杜鹃红杜鹃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统一出资规划建设,村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劳务公司,统一组织建设和劳务派遣。建设期间,贫困户以土地、劳务、“特惠贷”入股,为解决以短养长问题,由公司采购大豆,合作社组织贫苦户在茶行间套种,大豆收获后公司按照保底价3元/斤统一回收,项目共带动3649户农户(贫困户923户)增收。茶叶投产前,合作社、贫困户享受土地入股户均分工1885元(每亩按370元固定分红)、劳务入股户均分红3840元、特惠贷入股户均分红3500元(按入股资金10%固定分红)、大豆户均增收10425元;茶叶投产后,公司将茶园返还贫困户进行管理,并按市场价保底回收茶青,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2500元以上。截止目前,贫困户利用承包地、荒山荒地入股公司发展茶叶产业2.5万亩,共带动5.6万人次参与务工,其中贫困户1.85万人次。
(二)联结“村社合一”,带动贫困户合作经营。毕节市积极引导支持“村社合一”发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通过村支部组织种养大户、贫困户建立合作社,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落实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签订股东协议和分红协议,由专业合作社种植管理。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收益+分红资金+务工补助等多份收入,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如毕节市各县区积极开展“塘约道路”试点建设,组建“村社一体”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建立“塘约经验”试点示范村350个,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1585个,参与贫困群众7.6万人。金沙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利益联结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村社一体”合作社建设,西洛街道结合实际将农户承包地等可经营性资源确权量化到人,引导入股到“村社合一”合作社,实现资源统一规划、产业统一发展、产品统一销售、改革红利统一分享,11个社区办理了“村社合一”合作社营业执照,经营3280亩茶叶、2500亩辣椒、1500亩荷花、1个年出产生猪6000头的养殖场,提高了抱团发展能力,探索土地入股基本金、劳务挣薪金、利润分红、“特惠贷”入股分红、反包倒租等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三)联结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搭船发展。毕节市加快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注重产业项目和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深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区域结构,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成立平台公司,发挥政府国有公司主导作用,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利用经济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脱贫攻坚的资金和技术瓶颈,让贫困户分享技术、市场等的溢出效益。如毕节市积极组建县、乡级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创新发展“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农户”、“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截至3月底全市组建县级国有农投公司44个、乡级102个,共整合资金51.94亿元,带动农户115.27万人,其中贫困户36.55万人。金沙县岩孔街道箐河社区采用“国有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借助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香葱种植4000亩,将基础设施和生产周转资金全部量化为社区集体和国有公司股份,按纯收入的10%分红,吸纳贫困户用土地和劳动务工入股,分红收入不低于土地流转和劳务工资,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种植香葱,公司按鲜香葱2.4元/公斤保底价随行就市收购,每亩每年产值2万元以上,贫困户纯收入8000元以上,年均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
(四)联结就业务工,带动贫困户打工收入。毕节市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经营主体返聘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到基地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劳动务工,促进贫困户变为农业产业工人,获得长期性工资收入。获得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的经营主体,必须优先招收贫困户劳动务工。经营主体所在村建立的种养殖基地,必须优先聘用当地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农户。如赫章县引进贵州赫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政府+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投资发展7000万羽生产加工一条龙肉鸡养殖体系,项目总投资25.46亿元,建设种鸡场10个,饲养存栏量90万套,建设孵化场1个,建设肉鸡饲养场50个,分别配套建设饲料厂、屠宰加工厂、熟食品加工厂、羽毛蛋白粉厂、生物有机肥厂各一个,项目建成可直接解决45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70%以上。
(五)联结技术服务,带动贫困户科学种养。毕节市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参股、技术转让和技术创业等方式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和经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园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乡镇、村社结合实际对零星分布、不便规模耕种的土地进行结构调整,引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放替代种植作物种子苗,加强技术指导,由群众自主种植管理,政府和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按市场价(或保底价)统一收购,使贫困户在统一技术标准生产中获利。如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双山镇双小坝社区花椒基地将种植花椒的土地纳入营造林项目,五年内兑现1200元/亩的补助,贵州本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种植花椒前两年所需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并收购鲜花椒,按照市场价销售后2元/斤支付贫困户,1元/斤作为公司销售成本,剩余资金按照合作社5%、贫困户48%、公司47%的比例再次分配、同时公司按照100元/亩给贫困户支付劳务、管理费。如黔西县雨朵镇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申请产业扶贫资金,群众购买鸡苗交由企业代养,企业负责技术、饲料、管理、销售,合作社负责协调服务,去除成本,按群众70%、企业20%、合作社10%的比例进行分红,让贫困户规避了技术风险。
(六)联结市场营销,带动贫困户走向市场。毕节市注重拉近贫困户与市场的距离,把贫困户引向市场,把市场导向农村。引导扶持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包销产品,创新“互联网+电商”等模式,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实现“订单下乡,产品进城”,帮助贫困户就地生产创业,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政府通过与省内外大中城市洽谈招商销售,借助对口帮扶城市以及定点帮扶的平台,与农产品需求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商场、企业、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签订订单合同,在贫困户中开展农产品订单种植工作,有保障地助推贫困户增收。如纳雍县围绕“产得出、销得去、卖得好”的目标,充分把握市场营销关键一环,订单合作、批量销售,与粤望集团、纳雍县教育投资公司达成长期合作购销意向,价格控制在市场波动范围,不低于全市均价。依托农村电商拓宽销售平台,建立12个农村阿里巴巴直销网点,搭上农超对接、“纳货出山”直通车。通过更好联结市场,让贫困户拿到离市场和消费最近的钱,获得更大利益。
二、主要经验和启示
利益联结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是根本,做大做强产业,让贫困户有利可联是关键,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有法可联是保障。
(一)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要强化“三农”政策引领。事关农村产业政策,一切要为农民增收着想,为增收发力,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要通过农产品购销合作、利润返还、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形成稳定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要通过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生态护林员等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政策性收入。在政府主导下,扶持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就近劳动务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要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也是市场的主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与龙头企业一样,都享有各自的合法利益。因此,必须尊重农户的意愿,确保农户的主体地位,不损害农户利益,让农户合理得利,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要增强经营主体的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证有利可联的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让资金往企业投入、技术向企业聚集、土地朝企业集中,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带动农户发展、实现双赢。要加强对享受扶持政策的企业监管,让企业承担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富不忘本,富不忘民。
(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要壮大“村社一体”合作社。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最大优势是得到农户信任,吸引农户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违约率。要充分发挥“村社一体”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引导贫困户利用自有的资源、资产、资金(含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获得稳定的分红收入,从根本上保障农户利益。
(五)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向农民深入开展政策宣讲,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收入账,切实转变农民“为吃而种”的思维,树立“为卖而种”的思想,调动农户主动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参与到规模经营之中并受益。
(省委政研室)
思南县代家山村 “变形记”
代家山村离许家坝集镇有20来分钟的车程,地势险峻,常年缺水,百姓生活贫苦。2013年,被定为省级二类贫困村, “春风”吹来百业兴,如今,在许家坝镇党委政府“三因三定三结合”促进产业发展百亩罗汉果产业给代家山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贫困户稳定增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罗汉果个大形圆,色泽黄褐,摇不响,壳不破、不焦,味甜而不苦,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名贵中药材,素有良药佳果之称。罗汉果甜而不含热量,不直接参与人体内的糖代谢,适合包括肥胖人群、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食用,并可做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和甜味剂替代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代家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前景,发展起了160亩的罗汉果产业。
代家山村的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些年村里摸索着发展罗汉果产业时没少碰壁:前期农户们没有把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实现不了连片种植,产量低且费时费力;没有过硬的种植技术,种出来的罗汉果相对比较干瘪,甜度也不足,销量不算乐观;没有与公司签订产销对接合同,销售没有保障,村里的罗汉果产业摇摇欲坠。如今,在许家坝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培育支持下,代家山村从广西引进优势罗汉果品种;精心选择适宜罗汉果生长的种植地点;还先后几次请到县农牧科技局专业技术人士到实地指导罗汉果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并且通过创新入股分红模式,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抓手,以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核心,通过“能人大户+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党小组+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紧密联结,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同时还兼顾发展村民在产业基地务工增收脱贫。此外,代家山罗汉果还与德江易盛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产销对接合同,销路得到了保障,村里更敢于甩开膀子加油干,也确保了贫困户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真正实现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如今,该村罗汉果产业已覆盖贫困户69户,268人。目前,共有40多人在罗汉果基地长期务工,其中贫困户有16人,均已领到工资。
(铜仁市农委供稿)
▲产业发展
六盘水市落实“五先五后法”
打好产业脱贫硬仗
“五先五后攻坚法”是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与六盘水脱贫攻坚现实情况相结合,是对“五步工作法”的贯彻落实和创造性转化。为我市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助力全面同步奔小康提供科学清晰 “施工图”。
一、坚持先谋后动,在产业扶贫上做到“三谋”。一是围绕玉米调减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所有旱地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的要求,我市积极响应,科学谋划,率先围绕非耕地、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敏感区推进玉米调减工作,着力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作物腾挪空间。截至5月4日,已完成玉米调减147.07万亩,占任务数142.27万亩103.37%。全市替代作物种植面积为110.24万亩(其中,蔬菜18.06万亩、茶叶1.06万亩、食用菌0.17万亩、中药材3.82万亩、水果26.94万亩、其他60.2万亩),占任务数119万亩的92.64%。二是围绕特色产业谋。坚持因地制宜,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效益的主导产业。持续巩固提升“3155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后续管护和补植补种,确保今年投产150万亩以上。同时在15度以下的耕地,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改种蔬菜、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截止目前,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6.83万亩,占计划数23.27万亩的158.27%。三是围绕春风行动谋。乘着春风行动的东风,抢抓春耕备耕有利时机。按照《六盘水市开展春风行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年实施方案》安排,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推动“五个到村到户到人”,实现“三个100%”,全力打造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代表的脱贫带动能力强的县域主导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截止5月4日,我市已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9.69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到29.64万亩,种植食用菌面积0.2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7.81万亩,生态家禽出栏量462.4万羽,禽蛋产量0.33万吨。
二、坚持先远后近,在结构调整上做到“三抓”。一是抓产业布局。挖掘深度贫困地区产业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全覆盖。根据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及气候特点,在高海拔区域主要布局高山冷凉蔬菜和反夏食用菌,沿北盘江高海拔、寡日照区域发展早春茶。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差异化发展,六枝特区重点发展生态畜牧、樱桃等特色经果产业;盘州市重点发展刺梨、软籽石榴、薏仁产业;水城县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产业,钟山区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产业,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二是抓产销对接。让产品变商品,商品变产值。积极为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找销路,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超、农批、农校精准对接。六枝组织开展爱心扶贫订单签订活动,与区内呈祥、阳光、大“三变”企业签订6300余万元爱心扶贫订单,农校对接学生营养餐8.98万人。盘州市以宏财集团为平台,市直属学校、煤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食堂统一供应农产品,目前已与236家合作社(公司)签订了《蔬菜保底收购协议》,今年以来统筹派送的粮油、豆制品、肉禽、蔬菜等产品共800余顿,其中56.4%来源于本地生产。钟山区美味园公司带动南开乡等8个乡(镇、社区)5000多户农户发展订单辣椒种植3万余亩,生产的辣椒、豆瓣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广东、福建,出口韩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三是抓主体培育。针对贫困地区经营主体小、少、散的现状,在政策、项目、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经营主体。引进贵州迈越公司落户“216”战区的木果镇发展食用菌产业,广东粤旺集团发展高山冷凉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生态家禽养殖,这些企业有效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为地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19个深度贫困村都建立了农民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中,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三、坚持先难后易,在短板弱项上做到“三准”。一是精准扶贫。将地处偏远、产业落后、贫困人口多的19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攻坚对象。为开展精准扶贫,成立了由市农委党组书记任组长、委领导为成员的综合工作组和四个工作小组,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9个深度贫困村“送技能”工作组。同时,切实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引领作用,大家吃住在村,潜下心来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脱贫,全天候帮扶所在贫困村产业发展。乌蒙凤鸡作为我市特有家禽品种,被视为贫困村重要的产业发展项目。目前,已建设乌蒙凤鸡饲养点6个,饲养乌蒙凤鸡1000余羽,覆盖贫困户19户,存活率达90%以上,饲养群众反响良好。二是精准指导。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整合市县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送技能活动。 “送技能”工作组每月到深度贫困村通过村组集中培训、基地现场指导、上门个别帮教等形式教授农民实用技术。2017年11月至今,“送技能”工作组共13次到深度贫困发贡村开展产业扶贫调研及技术指导工作,其中开展了2次集中技术培训、4次种植现场培训、7次入户培训。钟山区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92个,开展宣讲657期,院坝会681场,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玉米调减,有效推进了蔬菜、茶叶、食用菌、生态家禽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是精准服务。开展党建扶贫驻村轮战。按照市委关于领导班子驻村轮战助推脱贫攻坚精神,市农委除主要负责同志没有参加驻村轮战外,其余领导班子成员都带队到党建扶贫点陡箐镇开展驻村轮战工作。轮战人员会同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户精准掌握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摸清党建扶贫点、同步小康驻村点的扶贫产业底数,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产业扶贫精准覆盖工作方案并加以实施。在今年3月的陡箐镇土发村驻村轮战中,驻村队员按照《土法村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方案》,重点开展了马铃薯示范种植、生态肉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食用菌大棚建设、紫玉淮山示范栽培等工作,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奠定了产业脱贫基础。截止今年4月30日,市农委已经开展了4次驻村轮战,取得了良好扶贫效果和社会效应。
四、坚持先内后外,在内生动力上做到“三促”。一是促增收。广开增收门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以“1+10”农业产业园为主平台,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三变”改革为纽带,将贫困户联结到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通过在平台务工、效益分红等多种途径分享农业产业发展红利。目前,全市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163.49万亩、林地入股14.31万亩、集体土地入股40.68万亩、水域(水面)入股4.22万平方米。共有49.32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13.97万户),带动162.03万农民(其中贫困人口40.16万人)受益。二是促落实。按照“有机构、有指标、有台账、有督查、有通报”的“五有”工作体系和“到户率、见效率、农产品产销对接率、三变改革实际分红率、贡献率”的“五率”工作要求,明晰工作思路,厘清工作环节,着力实化细化产业扶贫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主体、落实产业、落实地块、落实农资、落实市场,确保产业扶贫见实效。目前,通过对27个乡(镇、社区)34个村202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测算出农业产业到户率为93.97%,见效率为79.31%,农业产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为29.36%。三是促投入。各县区强化资金保障,多措并举筹措产业扶贫资金。六枝统筹80%以上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蔬菜、茶叶、食用菌、家禽等“短平快”扶贫产业发展。统筹安排落实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52万元,实施养猪、养牛、蔬菜食用菌及中药材等产业扶贫项目60个。整合2018年各种涉农专项资金1.63亿元,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项目29个。为盘活闲置资金,及时约谈督促县区加快2014年至2016年72个涉农项目的工作进度,切实发挥好8900.6万元财政资金效益。
五、坚持先快后慢,在扶贫节奏上做到“三快”。一是安排部署快。春风行动启动后,第一时间印发了《六盘水市2018年春耕生产工作方案》(六盘水农发〔2018〕10号)、《六盘水市2018年产业脱贫实施方案》、《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挂帮联系指导县区产业脱贫工作方案》(六盘水农发〔2018〕42号)及《关于成立“春风行动”产业专家技术服务团的通知》(六盘水农发〔2018〕44号)等系列方案,构建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各县区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谋划,确保了产业结构调整见实效,产业扶贫上台阶。如钟山区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成立了区脱贫攻坚全面发起总攻指挥部,抽调78人组建“八办一公司”,每一个乡镇(社区)安排一名副县级领导长期蹲点指导,并成立产业专班,专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区有指挥部、乡有攻坚队、村有攻坚专班”的组织体系。二是督促检查快。发挥督查“利剑”作用,以督查促落实,以落实见成效。市级成立四个督查组对全市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进行督查。市农委成立产业扶贫专项督查组,按照“五有五率五落实”要求,紧盯全市深度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专项督查工作。坚持“每月一督查一通报”,做到对全市农业产业脱贫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点对点、无死角的督查,并定期对各县的产业推进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形成倒逼声势。从2017年11月3日至今,督查工作组按照“四不两直”的方式,已在全市范围内共开展了5次督查,形成了5期督查通报,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三是效果体现快。春风行动如火如荼,产业扶贫成效明显。玉米调减任务提前超额完成,“茶菜菌禽药”“一县一业”加快布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扶贫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进一步凸显。水城县陡箐镇土发村发展肉鹅养殖项目,今年已免费向农户发放两期鹅苗,第一期1300只,覆盖农户32家,其中贫困户22家,已经出栏500只左右,平均重量8斤以上,销售价格10元/斤,收益达40000元以上,每户增收约1200元。由于肉鹅养殖技术简单,效益好,当地村民已组成合作社发展第二期1000只肉鹅养殖。相比往年,2018年一季度我市蔬菜产量同比增加7万吨;食用菌产量同比增加610吨;“明前茶”产量同比增加70吨。肉类、蛋类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72%、20.03%。猪、牛、养出栏同比增长8.01%、6.23%、4.84%。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根本之策。市农委将认真学习“五先五后”攻坚法,掌握核心要义,领悟精神实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将“五先五后”攻坚法与产业扶贫工作相结合,在谋处深化,在难处着力,在干处突破,不断将产业扶贫引向深入。
(六盘水市农委供稿)
福泉市强龙头引领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打赢产业脱贫这场硬仗,福泉市紧扣“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从资金保障、利益联结、带动效果、组织方式等要素着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
一、强化龙头带动、做大养殖规模。
福泉温氏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其中温氏集团投资4.8亿元,带动养殖户投资5.2亿元。同时,通过市属国有企业申请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产业扶贫子基金2.1468亿元,用于支持养殖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温氏合作发展生猪养殖。到2020年,实现生猪年出栏达55万头以上。目前,已建成30万吨饲料加工厂和种猪场各1个,规模化养殖场95个,饲养生猪9.726万头。
二、强化订单、确保利益联结。
养殖户在饲养前与温氏签订购销协议,公司对饲养生猪保价回收,由企业承担市场风险,养殖户只承担饲养职责。主要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方式,按照“894”模式带动全市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即按一次性投资80万元,每批投苗900头,每头毛利润为200-230元,一个家庭农场年收入40万元。公司提供种苗、饲料、药物保健,全程指导圈舍建设和养殖等技术服务,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带动养殖户饲养生猪75121头,出栏商品猪38919头,平均利润达290元/头,已实现畜牧业产值7783.8万元,养殖户利润1128.7万元,户均增收13.3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近300余人。
三、强化综合配套、助推产业发展。
依托温氏一体化生猪养殖,全市“饲料生产、生猪饲养、有机肥生产、病死生畜无害化综合利用、肉品冷链物流、肉制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建成以温氏、大北农为主的4家饲料加工生产企业,年产量达48万吨;建成生猪规模场(小区)共105个、年出栏生猪54.5万头;建成以畜禽养殖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3家,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染10万吨、年产有机肥15万吨;建成年留存10万立方米冷库;建成猪肉制品加工厂2个,年加工猪肉制品1200吨。
(黔南州农委供稿)
▲工作动态
黔西南州召开省委第二轮
脱贫攻坚巡视发现问题整改部署会
为贯彻落实州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对省委第二轮脱贫攻坚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切实抓好我州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5月8日上午,州农委在三楼会议室召开省委第二轮脱贫攻坚巡视发现问题整改部署会。同时,就党风廉政建设和扶贫领域作风问题进行集体约谈。州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相宾同志,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吴文忠同志,州纪委正县级纪检监察员李林同志,州农委班子成员、各科站负责人,各县(新区)农业局、兴义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吴文忠同志首先通报了省委第二轮脱贫攻坚巡视产业扶贫领域发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就九个产业扶贫工作督导组下步工作开展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各县(市、新区)整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时间限定。
王相宾同志就党风廉政建设和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与州农委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各县农业局、兴义市农委、义龙新区农林水务局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
王相宾同志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把严的要求落实到管党治党全过程,以实际行动把“两个责任”更好的担当起来,坚定不移落实“两个责任”,注重把工作做在日常、抓在平常,综合用好集体约谈、提醒谈话、诫勉谈话、警示教育等有效办法,切实把管党治党责任传导到各级各层。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下大力气整治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真抓实干的环境氛围。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扶贫领域监督问责力度,坚定不移惩治基层腐败,为按期实现脱贫摘帽提供坚强的工作纪律保障。
王相宾同志还就网箱撤除、产业扶贫数据核实、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春风行动”推进等有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李林同志对各县农业局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作具体工作安排。
会上,州农委还与各县农业局、兴义市农委、义龙新区农林水务局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
(黔西南州农委供稿)
铜仁市召开2018年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
5月16日,全市2018年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在思南县许家坝镇召开。市政协主席、市中药材产业工作专班牵头领导陈康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胡洪成主持会议。
2017年秋季攻势行动以来,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新增种植面积19.89万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天麻、黄精、白芨等10个重点品种;扶贫成效日益凸显,覆盖全市63个乡镇,惠及贫困人口1.39万户、4.2万人;宣传推荐、招商引资成效显现,广州康美、湖北九州通、贵州远昌等药企纷纷来铜投资考察;资金争取取得新突破,11个项目通过审批,授信金额近30亿元,争取到位资金9.3亿元,各县安排涉农资金9484.7万元,撬动社会资金4.19亿元;产品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果,自主开发了杜仲、缬草、苗药、天麻等系列产品,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果。
陈康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前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推进的强大合力。要积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土地供给和强化人才支撑,确保产业持续稳定顺利推进。要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基础,培育经营主体、突出重点品种,补齐链条短板,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建立更紧密、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有效益,让贫困群众能融入、有增收。要突出重点品种培育,以道地药材发展为重点,以产品质量提升为抓手,以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市级层面重点打造天麻、黄精等在全国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拳头产品,各区县集聚发展1-2种重点品种,布局一批规模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中药材重点乡镇、专业村。要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摸清存量、面积、品种等底数,扎实推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让中药材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胡洪成要求,市农业部门要接好接力棒,担起产业发展牵头单位责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切实抓好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各级专班成员单位要主动发力、紧密协作、合力补位,共同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各区县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抓好资金投入、技术培训、人才配备、链条打造、品种选择、招商引资等,确保超额完成中药材种植任务。
会前,与会人员一行深入印江自治县刀坝镇黄精种植基地、菊花产业基地、思南县许家坝镇白芨种植基地进行观摩。会上,市农委通报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部分区县专班、印江刀坝镇、思南县远昌公司分别作交流发言。
市中药材产业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负责人,10个区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专班主要负责人及部门有关负责人,10个中药材发展重点乡镇党委或政府负责人参加会议
(铜仁市农委供稿)
▲产业指导
黔东南州召开科技助推产业革命座谈会
近日,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第六组经过实地调研,发现黔东南州太子参、脆红李等农作物病虫害凸显。为了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控工作,用前沿科技助推产业革命,2018年5月23日下午,在州农委九楼会议室召开了黔东南州科技助推产业革命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成员、州农委分管领导和相关科站负责人、县市农业局分管局长和植保站站长、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施秉县双井镇精品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广东原沣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应邀到会指导。
会上,州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黔东南州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后,广东原沣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杨沣介绍了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的前沿科技、对比试验效果情况。各县市农业局参会人员踊跃发言,介绍了本县市主要产业病虫害发展情况和防治需求。广东原沣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杨公正当场表态,免费提供3000-5000亩的生物农药低聚糖素给黔东南州做病虫害生物防控对比试验。
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第六组组长罗有铭强调:高温高湿是导致黔东南州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客观原因。黔东南州通过绿色生物防控,推进绿色产业革命大有希望。下步工作中,一是通过生物农药可以防病治病,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二是各县市要及时提出对比试验申请,制定实施方案,搞好详细记录。三是州农委要搞好统筹安排,做好协调服务,落实好对比试验工作。四是农业干部、尤其是植保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借助平台、借助这次生物防控对比试验之机,展示能力,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
(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第六组)
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5月份工作情况通报
省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2018年4月19日至5月19日,通过现场走访、技术培训、座谈交流、举办讲座等方式,对54个县、193个乡镇进行产业扶贫指导,期间走访企业181家、合作社222个、农户943人,发现问题235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255条,督促市县解决问题74件。
(省农委产业脱贫攻坚办公室)
送:省扶贫办,各市(州)党委、政府,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发:各市(州)农委、畜牧(水产)局,贵安新区农水局,县(市、区、特区)农业部门、产业脱贫管理部门,省农委机关各部门、单位。
签发:黄俊明 审核:易 勇 编辑:齐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