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友副书记参加2018年省“两会”大型专题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感恩奋进》第1期《攻坚拔寨见功夫》

杨兴友副书记参加2018年省“两会”大型专题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感恩奋进》第1期《攻坚拔寨见…

访谈嘉宾:杨兴友 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访谈时间:2018年01月20日

访谈视频

访谈图片

访谈实录

  2018。01。20杨兴友书记在贵州电视台现场录制两会面对面节目1_副本_副本.jpg

    2018年1月20日,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受邀参加2018年省“两会”大型专题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感恩奋进》第1期《攻坚拔寨见功夫》,在节目中回顾贵州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拔“穷根”,探讨下一步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怎么打。

一、主持人:2017年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哪些重大事件、突发现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兴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贵州省委省政府去年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打好“四场硬仗”一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二是打好易地搬迁扶贫硬仗;三是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四是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其中产业扶贫是解决群众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硬仗。省委省政府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行了专门部署,接连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三场战役”,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把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推进,确保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全省上下掀起了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新高潮。

回顾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秋季攻势硕果累累。我们省农委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整合力量精心部署打好产业脱贫第一硬仗,在突破完善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产业脱贫典型引路模式推广、建立健全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抓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发起了有效攻势,逐个攻破产业脱贫秋季攻势的目标任务,产业脱贫攻坚初战告捷。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累计1687.37万亩(次),产量2462.91万吨、实现产值859.9亿元、覆盖贫困人口30.7万人;在茶产业发展上,全省茶园面积达717.59万亩,产量32.71万吨、实现产值362.37亿元,带动16.1万人脱贫;在生态家禽产业发展上,全省生态家禽出栏1.47亿羽,蛋产量23.46万吨,产值126亿元,带动脱贫21.3万人;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10.56亿棒、产量56.98万吨、实现产值55.6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5.4万人。“一县一业”发展方面,我们推进精品水果518万亩、马铃薯1100万亩(其中早熟马铃薯30万亩)、薏仁米82万亩、酿酒用高粱82万亩、荞麦73.3万亩、特色生猪出栏150万头、优质肉牛出栏143.95万头、优质肉羊出栏363.85万只、冷水鱼产量1.08万吨。实现了脱贫产业“泉涌”式增长,“裂变”式发展,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件事“三变”改革助脱贫。在去年召开的六盘水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启动大会上,我先后来到米箩镇润永恒猕猴桃基地、巴朗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三变”改革展示中心,实地观摩水城县“三变”改革和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看了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一些成果,启发很大,深有感触。六盘水市在推进‘三变’改革当中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走在了全国前列。以水城县为例,水城县紧紧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这个总纲,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围绕“互联网+”、“三变+”等创造了很多经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适合水城县自身发展的新路。尤其是项目建设层次高、辐射带动强、协作融合好,无中生有、有中取优、优中做强,特别是“三变”改革,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 当地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万亩猕猴桃产业园,现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观光区、采摘体验区、新型架材试验区、休闲度假体验区和野生猕猴桃试验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86户1106人。在“三变”改革中,该公司按照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培育“农民股东”,着力打造“三变”改革新样板。截至目前,共实现分红922.32万元,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截止目前,全省88个县、 968个乡镇开展农村“三变”改革710万农村人口受益。贵州“三变”改革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2017年,“三变”改革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六盘水市被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二、主持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怎样理解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杨兴友: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孙志刚书记也强调,贵州要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山一起建,百姓富和生态美两个成果一起收,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我认为,百姓富、生态美是今后我们农村发展的两个关键,缺一不可,是互为条件、有机统一的。

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30%,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逐年提升。二是提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3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幅提升。三是扩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产业带动、乡村旅游、生态文明、民族特色等不同内容,累计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19360个示范点,覆盖60.5%的行政村,受益群众1800万人。四是努力打造全省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全省共创建绿色高产高效面积112.81万亩,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2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2%以上,拆除网箱17844.5亩,无证网箱养殖取缔工作全面完成。可以说,绿色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底色,“绿色生金”正在贵州大地开花结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农业产业绿色发展,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质量,提升农村生态水平,让百姓更富、农村更美。

三、主持人: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贵州具体是怎么做的。

杨兴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找准穷根、精准施策,重点打好“四场硬仗”。作为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精准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作为主攻目标,认真结合全省农业发展实际,选准主攻产业,推进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和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加强产业脱贫工作力量,2017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由省农委牵头,19个省直单位抽调人员单独成立产业脱贫攻坚办公室组建家禽养殖、蔬菜种植2个专班,集中力量推进生态家禽、蔬菜两大重点产业发展。目前省、市、县三级产业脱贫攻坚工作机构已成立各地均明确专人专职主抓产业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委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布局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先后精准编制《贵州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指导全省66个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同时还指导编写火龙果、蜂糖李、桉树、生猪产业发展方案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和一县一业五个产业脱贫攻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行动方案,印发《省农委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工作方案》。及早做好谋划和准备,为下一步工作夯实基础。

三是突出资金保障。推进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落地工作,多次组织蔬菜种植、家禽养殖、茶产业、种业、畜牧渔业等产业的209家优质企业与银行出资方现场对接项目,促进政银企互动,实现政策与企业、资金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各类涉农资金按不低于80%的比例用于产业扶贫,并将扶贫资金及涉农资金的60%折股量化到村到户到个人,参与企业经营,实现利益股份化。目前,通过基金实际投放项目254个,投资金额83.40亿元,其中农业类项目199个,投资金额63.55亿元。积极探索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增加农业保险种类及覆盖面,规避自然、疫病和市场风险。

四是加强技术支撑。围绕五大产业开展20个极贫乡镇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5年提升培训行动。培训学员反响热烈,培训转变了农户的发展观念,提高了生产技能,取得良好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我委积极编写扶贫政策多媒体课件及材料,委领导多次在党校和各种培训班为干部等宣讲产业扶贫政策。并在深化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组织开展农业专家集中会诊极贫乡镇贫困村活动,走访调研贫困乡镇(村)7088次(其中极贫乡镇679次),解决农业技术难题4026个,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五是抓市场主体培育2017以来,引进以上海润博为代表的53家家禽类龙头企业,以上海大山合集团为代表的14家食用菌生产企业,有力推动建成食用菌50万棒以上规模化基地120个、夏秋喜凉蔬菜规模化基地300万亩以上,家禽2000羽以上规模场5812个。目前,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11家(含国家级25家)农民合作社达5.8万个建成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431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入驻园区企业4543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66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499家。75%以上省级园区分布在贫困县,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0%。积极开展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监测,覆盖贫困面进一步扩大,抱团闯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农业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是抓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始终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通过“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模式,增加贫困农户财产性收入,增强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获得感。全省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贫困乡镇369个、贫困村1232个。各级财政整合资金折股量化25.04亿元,其中10.77亿元量化到村集体,10.66亿元量化到48.21万贫困人口。

七是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在双龙物流园、花溪地利物流园开辟贵州贫困县农产品免费销售专区6.4万平方米,对入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数量进行了具体规定,实施精准扶持;安排200万元在贵阳启动设立20两鸡两蛋直销专营店、农产品惠民生鲜超市直销专区。配合省商务厅开展农校、农贸、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活动4次,105家家禽养殖企业、22家蔬菜企业与29家高校达成采购协议。

四、主持人:党的十九大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未来几年怎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杨兴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来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贵州特色减贫之路,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总的来看,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任务。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林牧渔业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让农民共享农村“双创”红利。

二是始终要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近年我省农民收入增幅位居全国全列,但依然是城乡差距最大、贫困人口中最多的地区,随着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始终要强化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全面落实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乡村要振兴,县委是关键,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做好协调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切实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产业扶贫工作抓在手上,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