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946’党风政风行风热线”访谈节目
访谈嘉宾:贵州省农委机关党委书记徐成高等
访谈时间:2016年07月27日
访谈实录
"‘阳光946’党风政风行风热线"谈访节目
一、上线单位: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联度会议办公室
二、上线时间:2016年7月27日7:40~8:26(上线与主持人、听众交流)
2016年7月29日7:40~8:26(回复与主持人、听众交流)
三、参与地点:电台直播间
四、上线嘉宾: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联度办成员
单位相关人员
五、节目流程:
主持人:追本溯源,责任之上,欢迎收听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阳光946党风政风行风热线。听众朋友,早上好,我是朝亮。
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想广大农民朋友们对这句话的体会是很深的。长期以来,我省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也不高、农民也不够富裕,究其根源还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成果如何顺利地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农民朋友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如何得到专家指点迷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专家和农民朋友。今年年初,我省启动实施的首批“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现在,半年时间过去了,成果如何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联席办公室成员单位的嘉宾上线,就此与听众朋友进行交流。有请带队嘉宾。
【提前录制上线预告:大家好,我是省农业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徐成高,7月27、29号早上7:40,我带队上线阳光946党风政风行风热线,就“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与听众朋友们进行交流,欢迎拨打直播热线0851-85986946参与节目,我们将尽力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今天一起来上线的有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王鸣明处长,省农委人才工作处王文虹处长,还有我们农业专家--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 下派望谟县科技特派员李超,省农委派驻台江县排羊乡工程师韩利民。欢迎各位!
主持人:从《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方案》中我们得知,省委组织部是牵头单位之一, 请问王鸣明处长,你认为为什么省里会组织这次“行动”呢?能否介绍一下“行动”的基本情况?
王鸣明:去年以来,敏尔书记、永春部长就“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多次作出批示,要求着力抓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相关工作。
为深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畅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渠道,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基层解决农业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定准帮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自去年下关年以来,我省组织开展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自“行动”开展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2016年,全省共选派了10661名农业专家参加行动,其中:科技副职492名、科技特派员1193名(包含111名科技副职)、农业辅导员9087名,分赴全省88个县(市、区)、500个乡镇(或农业园区管委会),组建了85支以“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组成的农业特色专家团队奔赴基层农业生产一线,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主持人:“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是设在省农委的,半年时间过去了,如果用数据来说话的话,请问王文虹处长,农业专家们到基层后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文虹:据我了解,农业专家到基层后,立足当地区域区位、产业发展等优势,认真开展走访调研,帮助服务地区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推广农业集成技术,培养农业科技人员,承担农业发展项目,截止目前,全省选派的农业专家结合服务地的资源状况,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科研成果、信息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关键性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竞争优势,促进地方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行动”开展以来,帮助服务县(市、区)、乡(镇、街道办)、农业园区和企业等先后解决技术难题7747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2437个,撰写调研报告1864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344项,推广农业新品种682个,培育特色主导产业2191个,同时,农业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领办创办农业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技术服务中心等农业科技服务实体项目425个,推进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另外,农业专家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通过举办讲座、现场培训、创业辅导等方式,培养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支撑当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已经开展技术指导培训30万余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7014人,有力提升了基层内生动力和能力。农业专家还积极主动加强与派出单位及相关单位的联系,帮助协调项目、争取资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对接联系休闲观光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企业。目前已协调解决资金 4.11亿元,协调项目1286个。
主持人:专家走基层最大的意义,是科学技术能得到推广并转化为生产力,请问韩工程师,您是真正下到基层的,这方面您有体会吗?
韩利民:作为一名今年下派基层服务三农的技术员,半年来我的感受是很深的,基层真的太需要技术指导和技术应用了。
我是学养渔专业的,我派驻的黔东南州排羊乡是一个典型的苗族乡镇,那里一直以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进行生产。长期以来,村民们一直觉得稻田养鱼就是随便放几条鱼进去让它们自生自长,年底有鱼吃就可以了,所以一般情况每亩鱼一年能收15-20公斤左右,仅够他们自己吃,很多村民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在人均不到一亩地的情况下,至今这个乡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
我到乡里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半年来,我一是通过“讲”,把最新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讲给村民们听,让村民们了解通过新的农业集成技术,稻田养鱼综合效益是可以从亩均1000元提高到10000元的;二是通过“做”,让村民具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到乡里后,通过我的努力,排羊乡成功引进一家龙头企业。这家企业在园区打破村民们各自田埂界限,进行土地整合,建立了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经过钵体育秧、机耕翻土、机子插秧等技术示范,播种了水稻,同时在示范田里,分别进行了稻-鳖、稻-鱼两种模式的试验示范,每亩放养鳖200只、鱼苗20公斤,并及时投放饵料。也就一个月时间,村民们看见稻田里长势良好的稻子和逐渐长大的鳖和鱼苗,他们从不相信甚至怀疑到最后服气和赞叹,他们说:没想到机器还能种出稻子来,稻田还能养鳖,鱼苗还能这样养!
现在,在省、州农机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乡已经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排羊乡作为全州范围内唯一一个以稻鱼为主的园区,被列为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重点发展示范区。下一步,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借助企业的力量,在园区进行稻鳖综合种养的尝试并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我相信这种新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将改变传统稻田养殖品种单一、低产的现状,全面提升全乡稻田养鱼产业的综合效益。
应该说,半年来我做的工作仅仅是个开始,但从村民们要求在园区打工、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来看,他们是很渴望通过产业发展和新技术推广来脱贫致富的。所以说,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我愿意为此付出一些自己的努力。
主持人:据我了解,这次服务三农的方式是——“科级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请问王文虹处长,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各层面的农业专家是怎么去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
王文虹:采取这样的方式的目的,是想从不同的层面,加强对基层的服务,让每个层面的农业专家都有合适自己的位置去为基层服务,同时各县(市、区)可以围绕当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园区建设等实际需要, 将专家分成若干小组,在充分发挥选派专家精准帮扶作用的同时,促成专家形成团队,帮助地方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专家的组成形式。首先介绍农业科技副职。此次选派的科技副职是从省市两级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历的农业专家中产生的,一般挂任全省重点农业园区管委会或乡镇党委政府副职。主要从决策层面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提供决策咨询,帮助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技术团队支持当地产业发展等职责。
科技特派员也是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中以团队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的专家服务形式,集中解决各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主动对接或组织选派等,结对服务多个农业园区、乡镇、企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在团队中的工作,一般不少于3个月。
农业辅导员是从省、市、县、乡农业机构等组织中选派出来的具有名初级以上职称或大学以上学历的农技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是服务“三农”行动中人员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支队伍,是一支永不撤离的队伍。
农业创业者是指一些开创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他们带头领办创办农业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以上人员组建成专家团队,通过协调各方面资源、信息和力量,合力推动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的工作是围绕省内优势特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在各级的统一调配、部署下,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长期服务于企业或产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主持人:小刘是望谟县乐元镇地区的一个听众,他说他今年种了黑花生,不知道为什么结得很少,一株只结了几颗。他并不知道专家到他们县里面了,他想知道,他的疑问如何才能得到专家的帮助?我们有请李超博士回答。
李超: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花生结实多少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花生品种本身特征特性、适应性、土壤、施肥等,有些花生品种适应性强,在一定区域种植,只要肥料跟上基本都可以正常结实。而有的花生需要更为严格的土壤、气候条件和施肥措施,结实都会受到这些因素影响。黑花生要求热量大一点,对土壤要求也比不同花生高一点,要配套施用微肥,你的花生结实不太好,估计是与施肥和土壤有关,建议你下次种植的时候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管理上配合使用微量肥料,少施尿素,多施农家肥就可以了。如果农民朋友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我省派往当地的“行动”专家团队,此次行动,我们在全省88个县和500个乡镇(农业园区)都有专家和专家团队驻守,各个团队之间可以协同作战,相互帮助,对农民朋友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他们会帮助或联系相关专家协调解决的。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这个听众满意。
主持人:省农委作为牵头单位之一,作为专家的派出单位具体作了哪些服务工作?农委的相关单位是怎样支持下派专家工作的?
王文虹:省农委作为此次“行动”的牵头部门之一,委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委的主要领导亲自任“行动”办公室主任,把支持和服务“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行动与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脱贫致富事业统筹考虑,全委共选派61名专家(其中科技副职40名,农业辅导员21名)分赴全省9个市州开展服务工作。今年初,省农委还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将相关处室、委属事业单位是否重视和做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服务工作作为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处室、单位分别制定服务“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行动”服务台账,规定每个处室每年到所派专家服务点调研不少于两次,同时要求各单位主动帮助解决农业专家服务基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项目经费支持,确保“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主持人:各地派出的专家有没有典型代表?他们服务基层的情况是怎样的?
王文虹:典型太多了!这半年,专家们下到基层,应该说普遍受到各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比如贵州科学院研究员孙超(黔南州贵定县“三农”服务团技术团长),他把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联合品御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鸟王茶选种育苗、生态茶园建设示范等,在建“鸟王茶种植科技示范园”100亩,拟联合茶农共建“万元山”茶园1000亩,示范带动周边茶农1000余户种植茶叶10000亩以上,种茶和采茶农户在原基础上人均每年可增加2000余元收入。
还有我们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姜运力(挂任遵义市务川县都濡镇科技副镇长),自了解到遵义市务川县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他通过多方协调努力,为退牧还草项目争取到资金1143万元,建设草地治理9万亩、棚圈19800平方米、5000亩以上的核心区2个,辐射4个乡镇11个村,可帮助当地每户农户每年增收2至3万元。
贵阳市白云专家团队引进台湾合欢公司进入白云区蓬莱农业园区,投资5000万元进行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与蔬菜新优品种展示,目前已签订协议;引进深圳公司进行平安餐桌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工仓储配送中心在园区建设,投资5000万元,日销农产品100吨,年产值3亿,目前项目即将建设一期工程。
铜仁市万山区农牧科技局科教信息站高级农艺师张倩伟(农业辅导员)参加“行动”后,持续加强农业辅导、农技推广工作,在该区下溪乡建设葡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00亩,开展 2个新品种、2项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葡萄上万亩,新增农业产值上亿元。
黔东南州台江县专家团积极对接联系,邀请贵州大学农学博士在南宫镇对50余名种植农户开展金钱柳和金钩藤种植技术培训,引进中科院荷花新品种并开展栽种技术培训,协调争取资金1131.5万元建设红米、樱桃、莲藕等农产品示范基地和施洞镇银蛇刺绣电商网站等,帮助当地发展农文旅产业,提升农业发展价值空间。
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石明(黔西南州普安县“三农”服务团技术团长)带领农户采取“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模式扩大芭蕉芋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水平,参与协调投资2.2亿元建立普安县美人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0万吨芭蕉芋原淀粉及粉条和绿色食品加工生产线,选育芭蕉芋新品种“兴芋3号”,2016年发展新品种原种基地1000亩,原料基地5000亩,可带动2000户左右农户,户均新增纯收益6000元。
还有先前我们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个宣传报道的农业专家赫章县技术团长潘学军、黔西县技术团长罗德勇以及大方县技术团长朱国胜等专家在基层为当地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富裕农民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就不一一枚举了,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新闻媒体,逐一向公众展示专家们的风采,请大家予以关注。
主持人:对于专家们工作的情况,一方面要保障好给他们的服务,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要督促他们的工作能有实际成效。这一点,请问王鸣明处长,高层是如何考虑的?
王鸣明:首先,我们在加强服务管理上下功夫。省联席办制定下发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专家管理服务办法》,明确各级联席会议工作职责以及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以及专家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将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纳入科技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经费,并制定《关于加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经费管理的通知》,规范经费使用,解决好专家的交通、保险、培训。
二是加强督促指导。省联席办印发了《关于建立“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相关工作台账的通知》,要求“行动”专家建立个人工作日志、专家团队实施定期汇报工作制度等,及时深入了解农业专家开展服务情况,专家团队协作情况。同时,联席办分别赴遵义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等市(州),以及部分县、乡,深入专家工作一线开展实地调研,找准困难和问题,听取“行动”意见建议。各市(州)也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加强督促指导,强化管理。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省联席办把宣传工作与“行动”同部署、同落实、互促进,通过不定期编发工作简报、在贵州农业信息网开辟专题专栏,及时对有关工作信息进行发布。同时充分利用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等新闻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不定期组织媒体记者赴相关市(州)、县(市、区)、乡镇(农业园区)采访报道。自实施“行动”以来,先后在各类媒体刊登《助推精准扶贫推动同步小康——贵州省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助推全省同步小康——全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成果显著》等专题文章、典型经验和优秀事迹30余条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主持人:专家下到基层后,专家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李处长能说说吗?
李超:这个问题属于这次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的核心问题。专家都是怎么做的,我认为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协助当地政府、农业部门或科技部门,理清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包括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等;二是引进一批技术成果在当地开展试验示范,如果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就进行规模化种植,进行成果转化;三是针对产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包括动物疫病防控,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等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四是引领、培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型企业等;五是培育一批技术能手、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当地留得住、用得上,能随时解决产业发展遇到技术难题的土专家。当然,专家们在服务“三农”时,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困难是可以逐步解决的。我个人认为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专家到基层后找不到抓手。有些专家下到基层几个月,都不知道从何入手,找不到从哪些方面去入手开展工作;二是部分农业专家定位不准。农业专家既然是“农”字号,就应该围绕农业产业开展相关工作,这主要是接收单位把选派的农业专家当成党政干部去安排工作,有的安排协管交通、林业等。 三是部分农业专家服务基层的精力有限。农业专家服务基层时,原单位工作并没有减少,专家需要两头兼顾,两头跑的现象严重,工作很辛苦,在这个问题上科技副职表现得尤为明显。四是农业专家经费保障不足,积极性受挫。很多农业专家都是在乡镇一级开展工作,往返交通是最大的问题,费用较高,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只有2万元补贴,这里面还包括交通、食宿、工作补贴等,很多是自己倒贴在开展工作。此外,农业辅导员到基层一线后,他们没有享受到省级财政补贴,他们只是作为本职工作去开展服务“三农”的,这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专家的积极性。五是农业专家服务“三农”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农业专家很大一部分似乎都在履行单位选派的“政治任务”,农业专家到了基层以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受到影响等,这是农业专家失去的东西,那么农业专家到了基层后得到了什么呢?除了增加基层工作经历,很多是看不到希望的。所以,如何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专家到基层精心竭力开展工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面对这些困难,请问王呜明处长,组织上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王鸣明:是的,专家下到基层后的确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也是我们省委组织部关心关注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会去争取解决。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农委、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相关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困难问题,强化工作保障,推动“行动”深入实施再出好成果、大成果。
一是注重抓保障重服务。跟踪兑现落实农业专家相关政策,确保补助经费到位,解决好专家生活、交通、保险问题,解决专家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服务基层、发挥作用。
二是注重抓考核严管理。抓紧制定《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考核奖励办法》,定期不定期采取实地调研、电话督查、会议调度等方式开展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行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情况。
三是注重抓先进树典型。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并充分运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弘扬农业专家奉献基层一线,勇于实践的崇高精神,积极营造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周五我们还将邀请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联度会议办公室的嘉宾回应听众朋友的问题。谢谢各位嘉宾做客阳光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