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局…

访谈嘉宾:

访谈时间:

访谈视频

访谈图片

访谈实录

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局部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请问省农委,针对当前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如何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答复: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增长快速2015年,全省化肥施肥量103.6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45.5%,2016年为103.67万吨,略有减少。全省2015年农药施用量为1.37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63.1%2016年降至9921吨。二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农作物秸秆包括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2015年全省秸秆产量为1540.633万吨,利用率不高,丢弃、焚烧现象较严重2015年,全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4.94万吨,不到全国使用量的2%。因地膜回收劳务成本大、回收技术不成熟,省内绝大部分农膜没有回收处理。留置土地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结构和作物产量。三是畜禽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问题较为突出。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全省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84万吨,尿液产生量79.71万吨,约一半的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有关农村生活污水,我们对贵定县音寨村、开阳县平寨村、花溪区龙井村等12个处理点连续5年水质监测跟踪结果表明:随着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人均日污水排放量从从2011年的45升上升到2015年的80升,当前农村大量水冲式厕所的改造,使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COD)从2011年的平均108毫克/升上升到2016年平均  181毫克/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体现出农村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水浓度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针对当前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农委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2020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肥一体化面积30万亩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4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80%以上,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逐步提高农膜回收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85%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为此实施“十项工程”农艺措施节水抗旱工程实施农田节水战略,大力推广农田节水各项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灌溉水、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推广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地膜周年覆盖及穴播技术、无纺布覆盖、旱地覆草和秸秆还田、选用抗旱品种等旱作节水技术,节水保墒营造土壤大水库,提高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2017年全省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面积达20万亩。省级财政投入5000万元,在全省开展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200万亩。在11个县实施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面积110万亩,带动全县增产增效3%以上。推广无纺布旱育秧技术50万亩,推广无纺布湿润育秧、无架无纺布旱育秧等技术,辐射带动15万亩共计发展65万亩;以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加大“绿色稻+”新模式推广,实施“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项目区完成“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45万亩,带动非项目110万亩“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是实施化肥减量工程1.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整乡、整县行动,充分发挥配方肥在化肥减量、农田减污方面的作用,提高化肥利用率,科学合理施肥,减少氮、磷流失;2.以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高效耕作制和“绿色稻+”,到2020年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面积达到400万亩,“稻-鱼-鸭”达到200万亩;3.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在设施果树、蔬菜栽培集中区域应用,通过配套建设滴灌设施,将施肥和灌溉同步进行、一体化管理;4.大力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过量施用化肥,重点要抓好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商品有机肥使用;5.在土壤酸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通过施用石灰、碱性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改良酸性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6.全面应用达标肥料,提高利用率,杜绝重金属与农残。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37%以上。是实施农药减量工程全面应用优良品种。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要形式,以全程绿色防控为重点内容,扶持从事绿色防控的统防统治组织和企业,打造一批高标准融合示范基地,集成一批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培育一批实施主体,探索一套成功经验,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主体、专业服务”推广机制。2017年,在全省创建45个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示范面积30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200万亩以上。确保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25%以上,示范区农药利用率达37%以上,综合防效在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10%以上,农药总量零增长。是实施清洁生产工程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和无纺布覆盖技术,充分利用双降解地膜和无纺布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完全、定时可控和生态无害的特点,实现薄膜栽培的清洁生产,消除“白色污染”。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广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并探索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试点。以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为重点,结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在重金属中高风险耕地集中区域推广应用源头防控、农艺修复、化学钝化、植物萃取等相关技术。修建植物隔离带或人工湿地缓冲带,建设灌溉水源替代工程,实行农业投入品准入,防止重金属继续污染农田;开展农田土壤深耕培肥,合理调节土壤理化性状,降低耕层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施用高效实用的化学钝化剂,选择性喷施对重金属吸收有拮抗作用的叶面调理剂,有效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种植吸附重金属的作物和间作、套种重金属超累积植物,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将重金属移出土体。在罗甸县9个乡镇实施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地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项目,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建设;开展可降解地膜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研究制定《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协同监管机制;适时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工作。是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结合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能源生产,重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沼渣沼液的商品化、肥料化利用水平和沼气工程的产气率、使用率。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青贮微贮、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种植食用菌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重点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通过20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项目收集、汇总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的适用技术与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畜禽养殖提升工程继续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开展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到年底,创建50家。对部分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安排300万元畜禽粪污治理专项资金。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区域。年底前,按照环保部、农业部印发的《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积极协调并配合环保部门推动地方政府完善畜禽养殖禁养区、适宜养殖区域划定。与省环保厅共同制定《关于开展“十三五”期间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和推动省政府出台并落实《贵州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规定的措施。组织实施好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21个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探索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模式,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风冈、玉屏两县试点。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工程落实县级养殖水域规划,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实行养殖证制度,控制库区网箱养殖规模,取缔非法网箱养殖。印发《乌江干流(贵州段)库区网箱养殖整治工作方案》和珠江、清水江干流库区网箱养殖整治工作方案》,下达油补资金1632万元用于乌江干流(贵州段)库区网箱整治;全面落实禁渔期制度。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禁渔期工作;全面落实赤水河流域10年禁渔的工作目标,开展赤水河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上岸工作,投入资金4926.41万元,转产转业捕捞渔民423户726人拆解渔船331艘加强对投入品、药品管理,确保水产品“舌尖上”的安全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以渔促稻,稳粮增收;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截止2016年底,我省已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个,省级2个;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16年全省开展各类增殖放流活动40余次,共放流鱼苗2100余万尾;加强渔政执法监管,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取缔非法养殖,科学有序发展渔业生产。农业标准化工程围绕提升品质、培育品牌的目标,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严谨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以园区“龙头+基地+农户”为载体,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进一步加快瓜菜果茶产品、畜禽水产品的“三品”认证步伐,强化证后监管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加大产品检测力度,加强标准化实施监督。到2020年全省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0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4000个。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3个县实施农业部区域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各县安排投资1000万元。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起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在区域内整体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2020年,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0个以上。农村污染治理工程进一步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内涵,以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实施好《贵州省新农村环境治理“百乡千村”行动计划(20172020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17年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合计实施项目155个。抓好“全省第四次美丽乡村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现场推进会”

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治,推动了我省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治理行动,959个畜禽规模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就地在茶园、果园、菜园资源化利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贵州绿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创了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河。都匀毛尖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湄潭翠芽获中国优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扩大优质产品生产规模。新增认定家禽规模养殖场(合作社)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174家,同比增长11.5%。家禽产业通过无公害认证产地435个,规模1.07亿羽,无公害产品139个,生产规模2145万羽。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产品338个,认定种植面积228.32万亩。截止目前,全省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9个,累计达到204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面积2127万亩;新增无公害产地76个,累计达到4633个;新增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累计达到40个;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20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