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一县一业”等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经省人民政…

访谈嘉宾:

访谈时间:

访谈视频

访谈图片

访谈实录

为发挥一县一业等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发展一县一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选择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增收潜力大、带动脱贫效果好的产业,实施一县一业规划布局,坚持全产业推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战略;着力完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夯实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聚,依托地理标识产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经营形式,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商品率高和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支持的办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参与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稳定脱贫、长久致富。

——坚持全产业推进原则。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幅度,补齐产业短板,以县为单位实施全境域发展、全产业推进、全要素提升、多业态经营,构建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在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结合各地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一县一业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精品水果、早熟马铃薯、薏仁米、酿酒用高粱、荞麦、特色生猪、优质肉牛肉羊、冷水鱼等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加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把深度贫困地区建成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把一县一业产业扶贫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突击队

2.年度目标。

  (1)精品水果。2017年投产面积132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值48亿元,带动农户62万人,脱贫26万人。2018年投产面积163万亩,产量142万吨,产值86亿元,带动农户70万人,累计脱贫32万人。2019年投产面积203万亩,产量201万吨,产值144亿元,带动农户71万人,累计脱贫40万人。

  (2)早熟马铃薯。2017年,全省早熟马铃薯面积30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9亿元,带动农户54万人,脱贫9万人。2018年,全省早熟马铃薯面积50万亩,产量75万吨,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75万人,累计脱贫15万人。2019年,全省早熟马铃薯面积60万亩,产量90万吨,产值18亿元,带动农户100万人,累计脱贫24万人。

  (3)薏仁米。2017年,全省薏仁米面积8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12亿元,带动农户90万人,脱贫15万人。2018年,全省薏仁米面积90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120万人,累计脱贫20万人。2019年,全省薏仁米面积100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20亿元,带动农户140万人,累计脱贫25万人。

  (4)酿酒用高粱。2017年,全省高粱面积140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24.5亿元,带动农户50万人,脱贫8万人。2018年,全省高粱面积145万亩,产量37万吨,产值26亿元,带动农户52万人,累计脱贫12万人。2019年,全省高粱面积150万亩,产量38万吨,产值28.5亿元,带动农户50万人,累计脱贫15万人。

  (5)荞麦。2017年,全省荞麦面积80万亩,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19亿元,带动农户90万人,脱贫10万人。2018年,全省荞麦面积90万亩,产量13万吨,综合产值22亿元,带动农户120万人,累计脱贫15万人。2019年,全省荞麦面积100万亩,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24亿元,带动农户140万人,累计脱贫20万人。

  (6)特色生猪。2017年,特色生猪生态养殖出栏150万头,产值30亿元,脱贫2.5万人。2018年,生态养殖出栏200万头,产值40亿元,累计脱贫3.3万人。2019年,生态养殖出栏300万头,产值60亿元,累计脱贫5万人。

  (7)优质肉牛。2017年,全省新增优质肉牛出栏4万头,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脱贫1万人。2018年,全省新增出栏6万头,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累计脱贫2.5万人。2019年,全省新增出栏10万头,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累计脱贫5万人。

  (8)优质肉羊。2017年,全省新增优质肉羊出栏20万只,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脱贫0.96万人。2018年,全省新增出栏30万只,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累计脱贫2.4万人。2019年,全省新增出栏50万只,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累计脱贫4.8万人。

  (9)冷水鱼。2017年,实现冷水鱼产量1万吨,产值6.6亿元,带动脱贫2200人。2018年,实现冷水鱼产量1.1万吨,产值7.26亿元,带动脱贫3800人。2019年,实现冷水鱼产量1.2万吨,产值7.92亿元,带动脱贫4650人。

二、产业布局

  (一)精品水果。根据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结合不同果树生长特点,在全省45个县布局12个优势特色水果树种。形成以罗甸、镇宁、关岭、贞丰、望谟为主的火龙果产业区,以水城、大方、江口、修文为主的猕猴桃产业区,以镇宁、从江、贞丰、普安、望谟、册亨、榕江为主的百香果产业区,以麻江、丹寨、黄平为主的蓝莓产业区,以镇宁、沿河、贵定、紫云、贞丰、清镇为主的李产业区,以石阡、玉屏、瓮安、镇远、余庆、义龙为主的桃产业区,以三都、凯里、息烽、清镇为主的葡萄产业区,以从江、荔波、榕江、惠水、岑巩、晴隆为主的柑橘产业区,以福泉、湄潭、台江为主的梨产业区,以纳雍、镇宁、赫章、乌当为主的樱桃产业区,以威宁、长顺、桐梓为主的苹果产业区,以兴义、开阳为主的枇杷产业区等。

 (二)早熟马铃薯。重点区域覆盖全省6个市(州)39个县(市、区、特区),基地面积60万亩。重点布局:贵广高速沿线15.7万亩,主要有:三都、荔波、黎平等10个县;杭瑞、遵赤、遵重高速沿线27.8万亩,主要有:碧江、播州、金沙、仁怀、习水等16个县;汕昆高速沿线7万亩,主要有:安龙、普安、册亨、望谟等5个县;沪昆高速沿线9.5万亩,主要有:黄平、施秉、锦屏、台江等8个县。

  (三)薏仁米。重点在兴仁、晴隆、普安、兴义、安龙、贞丰、紫云、盘州、正安、织金等地建优质高产商品基地。其中重点示范县兴仁40万亩,安龙18万亩,晴隆15万亩,正安5万亩,紫云5万亩,盘州5万亩,兴义3万亩,贞丰3万亩。

  (四)酿酒用高粱。重点在仁怀、习水、金沙、播州、桐梓、绥阳、正安、道真、务川、黔西等地建优质高产商品基地。其中仁怀35万亩、习水25万亩、播州10万亩、桐梓10万亩、绥阳5万亩、正安10万亩、道真5万亩、务川5万亩、金沙15万亩、黔西10万亩。

(五)荞麦。重点在7个贫困县,分别在威宁、纳雍、赫章、盘州、水城、六枝、沿河等地建优质高产商品基地。其中威宁40万亩、赫章20万亩、纳雍10万亩、盘州10万亩、水城10万亩、六枝5万亩、沿河5万亩。

 (六)特色生猪。香猪区域布局:从江、榕江、剑河、丹寨、雷山、三都、荔波;黔北黑猪区域布局:道真、湄潭、正安、习水、绥阳;毕节可乐猪区域布局:赫章、威宁、纳雍、水城、盘州;宗地花猪区域布局:紫云、长顺。

  (七)优质肉牛。肉牛产业规划重点发展17个县2个产业带。关岭牛产业带:关岭、西秀、镇宁、贞丰、普安、望谟、册亨、安龙、水城、盘州、六枝等11个县(市、区)。思南牛产业带:思南、德江、凤冈、播州、正安、印江、松桃等7个县(区)。

(八)优质肉羊。围绕黔北麻羊、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主产区及辐射区域,以黔东北、黔西南、黔西北、六盘水及黔北为重点区域,打造20个养羊重点县(市、区)。黔北务川、习水、仁怀、正安、道真,黔西北威宁、赫章、纳雍,黔东南岑巩,黔南独山、平塘、罗甸,黔东北沿河,黔西南普安、兴仁、晴隆、册亨、望谟,六盘水市水城县为重点县。

(九)冷水鱼。重点养殖鲟鱼、鲑鳟鱼、大鲵等优势品种。重点在江口、乌当、开阳、镇宁布局鲟鱼、鲑鳟鱼、大鲵养殖,在凤冈、印江、松桃、万山特区布局鲟鱼、大鲵养殖,在修文、湄潭、正安、金沙、都匀、贵定布局大鲵养殖,在绥阳、播州、桐梓、关岭、普定、荔波、惠水、龙里布局鲟鱼养殖,在大方、镇远布局鲑鳟鱼养殖。

三、重点任务

  (一)精品水果。建立1个省级果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与保存国内外优良果树品种和野生资源、发掘和创制优异果树种质、培育优新果树品种。在9个市()分别配套建设母本园、采穗圃和种苗繁育基地,围绕重点产区县建设30个果树种苗生产基地,形成由果树品种选育到母本园、采穗圃和种苗繁育圃的生产体系。在重点产区县,改造1500个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果园,配套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推广简化修剪、绿色防控、生草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种植技术,推广面积200万亩;有计划有步骤更换品种改造低产园20万亩;建立立体套种果园面积5万亩。依托现有火龙果(百香果)、猕猴桃、蓝莓、桃、李等精品水果规模化生产基地,配套建设休闲、观光、体验、科普基础设施,融入山地旅游要素,构建一批三产融合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加强加工贮运能力建设。在产业基地县分别建设果品商品化处理基地,贮藏保鲜库建设,在重点果品产业基地建设大中型果品气调库或机械冷库群40个,全省果品保鲜能力达到150万吨以上。建立果业大数据中心、现代农业信息服管理系统,完善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支持市场开拓与运营模式创新,壮大市场主体,形成有影响力的果品专业市场体系,实现产地与销地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早熟马铃薯。在威宁县早熟种薯繁育体系上,建立1亿粒原原种供应基地和10万亩良种扩繁基地,满足60万亩早熟马铃薯种植需求。严格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做好绿色防控,生产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物理防虫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严禁检测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产业基地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认证费用财政补助,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万亩。加强耕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膜上打孔等先进栽培技术,建立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生产基地60万亩。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支持马铃薯销售企业、合作社等营销组织在销区中心城市建立直销点、专卖店等销售网点。

  (三)薏仁米。对兴仁小白壳薏苡、黔薏苡1号、贵薏苡1号等特色专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选育,提升贵州薏仁米育种水平和良种繁育能力,打造成为中国薏仁米优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核心基地。组建成立3个以上薏仁米种业公司,重点在兴仁县建设薏仁米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年产优质良种3000吨以上。通过良种推广、合理密植、间套轮作、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防控、水肥一体化、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手段,实现原料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薏仁米标准的制(修)订,提升贵州在全国薏仁米技术领域的话语权。产业基地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认证费用财政补助,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万亩。培植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鼓励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多种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抱团发展。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品附加值低的家庭小作坊,提升初产品加工水平,对全省现有的薏仁米初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组升级,提升薏仁米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依托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和兴仁薏()仁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现有的聚丰薏苡”“逸仁”“壹心壹薏”“薏米阳光等品牌为基础,开展品牌策划、运营管理和宣传推广,重点培育2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增贵州省名牌产品35个。以国外、省外市场为主,省内市场为辅,着力开拓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实现20%的薏仁米产品销往省内市场,80%的薏仁米产品销往省外市场,力争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四)酿酒用高粱。开展优质酿酒用高粱品种的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和推进良种优化工程,提升贵州高粱育种水平和良种繁育能力。大力推广良种,重点推广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种植的耐瘠、耐旱、抗病虫的红缨子、红珍珠、黔高7号、黔高8号、金糯粱1号、茅粱1号等高产优质高粱品种和青选一号青选二号茅台牌红高粱新品种。建设仁怀优质酒用高梁繁育基地。推广合理密植和轮作等规范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在仁怀建110000亩的优质酿酒用高粱高产示范园。引导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酒厂建基地和订单生产模式,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要求,统一价格收购。

 (五)荞麦。开展荞麦新品种选育种和推进良种优化工程,提升贵州荞麦育种水平和良种繁育能力。在威宁建1000亩的荞麦繁育基地、10000亩的荞麦高产示范园、1个荞麦综合批发市场。大力推广良种,合理密植和轮作等规范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

(六)特色生猪。以香猪、黔北黑猪、可乐猪、宗地花猪种质资源为重点,建设完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配套齐全的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引导特色生猪就近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2017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特色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9个,特色生猪规模场5个和家庭牧场200个,建设饲料用地6万亩,特色生猪屠宰企业4家。2018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特色生猪原种场2个,扩繁场10个,特色生猪规模场7个和家庭牧场300个,建设饲料用地9万亩,特色生猪屠宰企业6家。2019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特色生猪原种场3个,扩繁场19个,特色生猪规模场8个和家庭牧场500个,建设饲料用地15万亩,特色生猪屠宰企业9家。

  (七)优质肉牛。立足本地特色肉牛种质资源,加强对关岭牛、思南牛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创建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建设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2017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肉牛原种场1个,扩繁场6个,配种站6个,优质肉牛规模场100个和家庭牧场200个,建设饲料用地4万亩。2018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肉牛原种场2个,扩繁场10个,配种站10个,优质肉牛定点屠宰场1个,优质肉牛规模场150个和家庭牧场300个,建设饲料用地6万亩。2019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肉牛原种场2个,扩繁场16个,配种站16个,优质肉牛定点屠宰场1个,优质肉牛规模场250个和家庭牧场500个,建设饲料用地10万亩,建立优质肉牛良种繁育核心群5万头。加强优质肉牛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八)优质肉羊。对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和贵州半细毛羊等地方优良品种的核心区划定保种区,采取本品种选育。积极推广粮改饲、秸秆等农副产品的饲料化利用,扩大饲用玉米种植,切实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2017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种羊良种繁育场4个,配种站50个,家庭牧场1000个,建设饲料用地2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8万亩,冬闲田土种草12万亩)。2018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种羊良种繁育场6个,配种站70个,家庭牧场2000个,建设饲料用地3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2万亩,冬闲田土种草18万亩),优质肉羊定点屠宰场1个。2019年,在重点县新建或改扩建种羊良种繁育场10个,配种站80个,家庭牧场3000个,建设饲料用地5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20万亩,冬闲田土种草30万亩),优质肉羊定点屠宰场1个。

  (九)冷水鱼。充分利用全省涌泉、山泉等冷水资源,大力实施冷水鱼养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实现冷水鱼产业提质增效、集群发展。2017年,新建及改扩建鲟鱼标准化养殖场2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大鲵仿生态繁殖场、标准化养殖场15万平方米,新建及改扩建鲑鳟鱼标准化养殖场5万平方米,实现产量1万吨。2018年,新建、改扩建鲟鱼标准化养殖场3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大鲵仿生态繁殖场、标准化养殖场2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鲑鳟鱼标准化养殖场8万平方米,实现产量1.1万吨。2019年,新建鲟鱼苗种孵化场2个、鲟鱼精深加工基地1个,新建、改扩建鲟鱼标准化养殖场3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大鲵仿生态繁殖场、标准化养殖场2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鲑鳟鱼标准化养殖场8万平方米,实现产量1.2万吨。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和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冷水鱼养殖的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开展试验示范,形成冷水鱼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动能。打造贵州冷水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商品鱼生产及加工、销售和休闲娱乐等全国知名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政府要切实把一县一业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政府成立发展一县一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一县一业的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和督查考核。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各市(州)和有关产业县要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一县一业发展方案和具体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地政府要明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一县一业发展,重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组、贫困农户倾斜。要按照一县一业产业脱贫重点任务,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好扶贫产业子基金,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加大对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三)强化品牌建设。坚持立足省内保供给,依托省外拓市场,以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抢占份额为方向,坚持以销带产、以采带产,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现代物流,完善农村经纪人队伍,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田园直购和中央厨房等营销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对认证、品牌产品实施奖励补助政策。支持经营主体发展产地初加工、分级包装、冷链物流,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品牌培育建设、认定保护、宣传推广,分产业、集群式开展展示推介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重要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大一县一业重点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建立保障各产业稳步推进的专家团队。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参办企业,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者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支持科研院所与县乡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合作,推进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市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创新研发与人才集聚平台。

  (五)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对各地各部门推进一县一业发展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并将一县一业发展重要指标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各级督查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对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评估督查,推进工作落实。